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特稿 | 合肥2022,五大年度“感觉”新鲜出炉!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2-12-22 06:50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2022,我们怎样度过?

  这一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这座年轻的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光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有哪些最直观的感受?

  人,有五种感觉,视、触、听、嗅、味。这五种感觉,连接内与外,连接小与大,也连接人与城。这一年,我们——

  看到了澎湃大潮;

  触到了同频共振;

  听到了通江达海;

  闻到了清新怡人;

  品到了民生福祉;

  ……

  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从同心抗疫到共克时艰,从危中寻机到稳中求进,迎难而上、难中求成,以量变带动质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就是2022年的合肥,也是人们心中的合肥!

  01

  “看”到缔造未来

  2022,在合肥,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自己参与创下了世界纪录。”回答这个问题,房震满脸自豪。

  房震何许人也?

  作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他亲眼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尘封2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房震,正是创造这一新纪录的参与者之一。“看见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实现,真的很过瘾!”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

  2022年,如此美妙的“看见”,在合肥不断上演。

  当成功助力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传回更为清晰的图像时,中国科大吴枫教授课题组欢呼雀跃。

  当中国科大附一院原创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发布时,研发牵头人之一胡伟欣喜万分。

  当聚变堆设施1/8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实验平台基本落成时,项目负责人刘志宏研究员眼带笑意。

  ……

  这是科技创新的最美瞬间,亦是“科里科气”合肥的生动注脚。

  2022,我们看见的不止于此。

  大科学装置建设全面推进、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运行、科大硅谷实体运行……

  这些成果,弥足珍贵,振奋人心。

  振奋之余,还有惊喜。9月20日,全市科研人员迎来首个“合肥科技创新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科创系浪漫”。

  科技创新,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2022年,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房震也是见证者之一。“这一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刷新纪录的同时,还衍生出超导磁体和超低温技术,成立了两家企业。”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得靠有为政府的有效作为。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景。

  2022年,合肥主动出击,率先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挖掘成果“宝藏”。同时,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重点扶持高校院所和初创企业。

  今年6月,在专班的帮助下,中国科大陈旸教授团队主导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设备研发项目”,得到种子基金扶持,顺利成立企业。

  看着多年心血正一步步走向市场,陈旸感慨万千:“合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决心大、举措实,是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和陈旸一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看见”了成果转化。前11个月,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捕捉高校院所等可转化科技成果超800项,成立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超200家。

  合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这一年,“科创优势”加速转化成“发展胜势”。

  2022年,全市净增国家高企约1800户、平均每天诞生5户;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户,总数达139户,上升至全国城市第14位。

  从2009年来合肥上大学,到如今在这里安家,房震对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合肥勇当科技创新开路先锋的征途上,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自己的影子。”

  中国科大先研院。

  02

  “触”到合肥智造

  2022,在合肥,你触到了什么?

  “合肥智造!”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合肥小伙杨文开上了人生第一台新能源汽车——蔚来。

  双手紧握方向盘、背靠崭新的真皮座椅……身体与汽车初次接触的那一刻,小杨既兴奋又紧张。

  这种人车“接触”,今年蔚来已经超过10万次。

  “前11个月,我们累计交付新车106671台。”蔚来制造物流运营副总裁纪华强说。

  在合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蔚来第30万台量产车下线。

  不止有蔚来。2022年,合肥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江淮、比亚迪、大众安徽等整车企业纷纷发力,呈现出“汽”势磅礴的发展势头。其中,比亚迪合肥基地用10个月完成整车下线,刷新“合肥速度”。

  “这一年,合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纪华强有感而发。

  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一次次“触碰”,是对合肥战新产业的生动诠释。

  相比蔚来汽车,联想笔记本电脑算得上是杨文的“老搭档”。

  那些奋斗的日日夜夜,每一次指尖敲击键盘,都是他与“合肥智造”之间的“亲密互动”。

  杨文的联想笔记本电脑,正是来自联宝科技。

  岁末年终,走进联宝科技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忙碌。

  “前10个月,可谓逆势增长,主要经营指标增速均达到双位数。”联宝科技公共事务总监钱莉欣喜地说。

  在联宝科技笔记本电脑整机组装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忙碌。

  疫情之下,逆势增长并不容易。

  今年以来,合肥推出一系列鼓励增产增收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缓解了防疫支出、物流及招工成本高涨等压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疫情给制造业带来的超预期冲击,合肥全力应对——

  针对“堵点卡点”,建立并落实166户重点企业包保机制,协调供应链企业复产200余户,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及时出台“稳企增效9条”“增产增收激励”等政策举措,全力稳定发展预期。

  开展京东方、合力叉车以及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供需对接活动20余场,促成各类合作意向30多个。

  ……

  正因为城市与企业“共克时艰”,产品才能够“触及”千家万户,产业才可以迸发顽强生命力。

  “这些利好政策,让很多企业获益匪浅,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实现‘同频共振’。”钱莉深有感触。

  11月17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现场,市民在观看京东方透明电视展品。

  当然,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笔记本电脑,要想“触动”消费者,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撑。

  “芯”,正是合肥一大地标产业。

  合肥综合保税区,晶合集成无尘车间,高端设备来回穿梭,现代化工厂秩序井然,一块块集成电路逐渐成型。

  “芯”火燎原!

  前11个月,合肥集成电路产量保持高速增长:生产集成电路15.1亿块,同比增长34.9%。

  根据当前发展态势,国家芯火平台合肥基地副主任、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秀龙判断:“合肥集成电路肯定会发展成产业‘大象’。”

  集成电路,只是合肥战新产业的一个剪影。

  这一年,“芯屏汽合”“急终生智”集聚发展。前11个月,战新产业增长16.4%,对工业贡献超80%。

  中国电科38所科研人员在微波探针台上测试微芯片性能。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白色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正加速布局……

  数据无言、掷地有声。前11个月,全市6个制造业百亿项目签约落地,新开工纳统制造业项目320余个、投资超2200亿元,5个百亿项目开工建设,4个百亿项目竣工投产,其中2个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破百亿元,呈现滚动接续、压茬推进的良好势头。

  前11个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有望首次超过1万亿元,全年有望新增百亿工业企业6~8家。

  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这里,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动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

  03

  “听”到拥抱世界

  2022,在合肥,你听到了什么?

  “火车汽笛!”当悠长且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TCL家用电器(合肥)公司船务主管韦晨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2月9日上午9时,合肥北站。一列满载本土企业产品的合肥中欧班列鸣笛启程,开向东欧。

  TCL(合肥)生产的冰箱、洗衣机,装满其中整整一节车厢。“这是我们今年的第3列,共出口16000多台家电,产值2000万元。”韦晨介绍说。

  中欧班列,伴随着汽笛的阵阵鸣响,带着合肥走向远方。

  2022年,合肥中欧班列新增39条线路、2个国家和25个国际城市站点。

  “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国际线路112条,覆盖18个国家、87个站点城市。”合肥国际陆港副总经理陈锋说。

  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驶出。

  大通道牵引大开放。

  航空港银鹰轰鸣,水运港巨轮穿梭……2022年,虽有疫情持续冲击,但是,合肥对外开放足音依然铿锵有力!

  这足音,不止韦晨一人听到。

  走进大恒能源智慧光伏园区智能光伏组件生产制造车间,一块块全面屏组件出炉,等待迈入全球市场。今年1-7月,企业跨境电商交易额超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71%。

  “合肥支持力度很大,比如金融、税收、用工等各方面,让我们坚定了信心。”说起那些优惠政策,大恒能源电商主管阚曼信手拈来。

  对外贸易水平,是衡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疫情期间,为了稳住外贸基本盘,合肥成立全市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落实企业分级包保。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兑现各级外贸资金超4亿元,惠及企业近千家……

  这一年,合肥外贸活力持续迸发。1-11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298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5位。

  停靠在新桥机场货机坪上的全货机。

  外贸稳健前行,“试验田”颗粒满仓。

  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合肥片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前10个月,合肥片区进出口总额超千亿元,同比增长28.4%。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2022年,合肥片区充分持续发挥科技创新活跃强劲优势,探索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中,合肥片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等5项创新案例入选。

  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创业的合肥小伙刘念享受到了改革成果。

  “从前期工商注册到办公场地选址,合肥都给了很大的帮助。”刘念说,合肥国际人才城还提供了很多优质服务,帮助申报安徽海归优秀人才项目。

  2022,开放合肥,活力澎湃,恰似回荡在韦晨耳畔的汽笛声。

  那是合肥拥抱世界的声音。

  合肥港。

  04

  “闻”到绿水青山

  2022,在合肥,你闻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好像没啥特别的啊。”乍一听到这个问题,程丽有些迷糊。

  12月18日早上,冬日的阳光照射在窗户上,程丽推开卧室窗户,让清冽的空气进入室内。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巢湖边上散散步,晒晒太阳吧!”程丽与丈夫傅子俊很快达成共识。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天气适宜,就去环巢湖大道走走,这已经成了小两口生活的一部分。

  “合肥的环境好不好,我可是深有体会!”小腹微隆的程丽已是一位准妈妈,自诩就是一台空气质量“人肉测试仪”。

  “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每到冬天,鼻子都会很难受。”让她没想到的是,近两年犯病次数少多了,医生说这与空气质量提升有很大关系。

  环巢湖大道南淝河大桥段。

  的确,经常居住在合肥的市民有最大感受: 灰蒙蒙的天少见了,蓝天白云经常能看到了。大家的朋友圈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的是环境质量,折射的是绿色发展。

  前11个月,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7%,PM2.5、PM10、 O 3 、NO2、CO、SO2等6项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程丽与傅子俊的工作地点,离滨湖新区都不算近。年初,小两口走进了婚姻殿堂,把新家安在滨湖新区,也是看中了周边环境。

  “当初买房子的时候,朋友说不要买在那里,夏天会有味。”仔细回忆了下,在这住了快两年,傅子俊印象中没有闻到什么异味。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没有异味,就是一种气味,也是一种境界。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再造一湖清水。

  2022年,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它们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筑起一道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9月16日上午9时,国内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正式开工。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

  “当洪水来袭,启用蓄洪功能;没有洪水危险,发挥生态湿地涵养功能,净化入湖水质。”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个夏天,合肥遭遇史上罕见高温,其中超过39℃的高温就达到9天,位列合肥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

  一遇到高温天气,人们就会想到蓝藻的异味。高温之下,蓝藻加快死亡,臭气迅速弥漫。

  然而,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今年,巢湖湖区蓝藻最大面积和累计面积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下降,环巢湖继续保持基本无蓝藻异味。

  11月10日,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证仪式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举行,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认证证书,合肥名列其中。

  “合肥将努力把环湖十大湿地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地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打卡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

  公园里青草的清甜,巢湖边湖水的清新,乡野间泥土的清香……这就是合肥2022的气味,也是绿水青山的气味。

  巢湖半岛湿地公园百鸟翔集。

  05

  “品”到诗和远方

  2022,在合肥,你品到了什么?

  “今天的饭菜怎么样? 我来尝尝!”12月16日中午,63岁的陈嘉琴走进合肥高新区天乐社区食堂,笑着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

  陈嘉琴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个讲究人。虽然只是走两步下楼吃个饭,但她仍然穿戴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走进社区食堂时,热气腾腾的厨房正在出餐,陈嘉琴选择了一份米饭和三个素菜。“饭菜清淡,适合老年人口味,解决了我们吃饭这个大问题。”

  像这样的老年食堂,全市已有860个,累计服务老人300多万人次,深受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合肥高新区天乐社区食堂的菜品。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

  “暖!”合肥2022的第一个年度词汇,来自市民陈嘉琴的赠予。

  12月19日早上6:00,轨道交通5号线北段开始试乘。用不了多长时间,合肥将再增加一条南北大通道。

  目前,合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71公里,跻身全国城市20强。

  “5号线全线开通,那就是一车到达了。”居住在老城区,工作在滨湖新区,相比较自驾,地铁给徐丽带来了另一番体验。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集聚,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轨道交通给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可能。

  “快!”合肥2022的第二个年度词汇,来自市民徐丽的赠予。

  市民“便捷”,城市“舍得”。2022年,合肥大建设投资创下历史新高。前11个月,大建设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年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幅。

  流光溢彩的合肥市南二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

  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就业压力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经济向好,才会有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才会有就业岗位。

  11月18日,合肥市“招才引智进高校”秋季专场招聘会走进合肥学院,前来揽才的用人单位都是合肥重点产业链企业。

  40家企业,包括江淮汽车、京东方科技、本源量子等知名企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这也是合肥开展“两诚招才行动”的底气。

  “选择合肥,不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发展平台,一个发展机会。”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岚毅然来到合肥,走进一家芯片企业。

  “优!”合肥2022的第三个年度词汇,来自市民张岚的赠予。

  又一个历史新高!1-11月,合肥招引大学生27.5万人,全年有望突破30万人。

  一家人乐享休闲时光。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每一项民生福祉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真情的付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二字,既宏大抽象,又细微具体,有人品出了“暖”,有人品出了“快”,有人品出了“优”。

  合肥2022,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故事,就是一幅幅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图景中,既有诗,也有远方!

  合肥晨光。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张春林 许超众 葛清政 朱震宇

  摄影 | 宋炎骏 骆先洋 钱茂松 项春雷 刘庆桥 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李予 张大岗 苏玲 何希斌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