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试验田里“收成”好 合肥片区累计形成68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3-05-12 08:26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今年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也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改革风劲,创新潮涌。

  近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投资贸易等三个方面开展制度创新,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力、开放带动力、产业竞争力、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目前,涉及合肥片区的109项试点任务已落实93项、落地率为85%,15项入选全省发布的三批次30项标志性建设成果。累计形成68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12项,5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3项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营商环境不断变优

  办理周期从两三个月,压缩至两三天。说到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营商环境,企业家们津津乐道于一个“快”字。

  “对于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推出的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改革,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让企业能够尽快投产。”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工厂总经理季永明对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

  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有两个厂区,其中文曲路厂区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今年1月,文曲路厂区的精麻车间和渗透泵车间面临扩厂,需要申报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按照以往,一套流程走下来,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如果涉及到报告修改,可能需要两三个月。

  得知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后,合肥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来到企业送政策,现场讲解“两证合一”新流程,让企业享受改革带来的便利。仅仅几天后,该企业就拿到了备案表。季永明说:“扩建车间预计上半年投入使用,其中渗透泵车间的生产能力将从年产几亿片,提升为年产十几亿片,带来的收益较为可观。”

  营商环境“优”无止尽。近日,针对传统授信模型不能有效为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难题,合肥片区探索开展了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评价增信融资新模式,将传统的资金评价模式向技术评价模式转变,引导银行由传统“看有形资产”转向“看知识产权”。

  “我们构建以知识产权为主的评价授信体系,突破传统信贷评价模式,基于科技型企业技术类指标,从企业人才、技术、成果、转化、政策等多维度构建科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合肥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以专利数量、专利技术含量、专利转化、研发稳定性等量化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为科创企业提供增信。

  在合肥片区这片“试验田”里,一项项创新举措推进营商环境不断向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解决融资问题、营造办事环境……

  创新成果持续显现

  除了全国首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外,近年来,合肥片区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实践路径,常态化走访市场主体,在海关、外管及商务、科技、金融、环保等20多个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探索形成一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

  为持续增强片区综合服务能力。合肥片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覆盖18个行业,实现并联审批,申请材料压减50%。

  涉外服务方面,建成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探索“小审批+大服务”,为重点企业和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双向投资、知识产权、涉外税收等全流程服务。依托中德合作创新园,推进中德国际客厅建设,打造对德合作新窗口和新名片。

  融资服务方面,在全省首创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合规证明”的企业上市服务新模式。企业办理时限由30天缩短到3天,为35家企业开具55份信用报告。发行安徽省首笔纯信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发行规模7.7亿元。

  法律服务方面,构建调解、仲裁、诉讼、服务“四位一体”的法律保障体系,先后设立合肥片区仲裁中心、自贸区法庭、检察办公室、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国际商法中心等机构,累计受理案件4800余件。

  2022年,合肥片区新设市场主体12044家、同比增长21%,占安徽自贸试验区76.3%,实有市场主体达到47508家。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占安徽自贸试验区82.6%。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254.6亿元、同比增长22%,占安徽自贸试验区67.4%。全年实现GDP3954.6亿元,占全市约三成。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精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合肥片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越来越多创新创业主体感受到了“合肥速度”和“合肥温度”,营商环境成为合肥片区最好的“名片”和最强的“磁场”。(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