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积极汇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
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
近日,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开展针对海底电缆地震波采集测量技术的专项攻关。
该项目的牵头人曹平,是中国科大副教授,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此前已形成一批论文和专利,可这些成果却始终停留在实验室。
2017年,曹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依托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先研院”)成立了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中心。2021年,乘着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东风”,该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大先研院联合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过去,由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想要转化审核流程非常繁琐。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就是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完全让渡给科研团队。”中国科大先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此一来,像曹平这样的科研人员就真正成为科技成果的主人,他们能够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学校与他们按照协议约定收益分配比例,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
“中国科大先研院在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等方面有很多突破,为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曹平说。
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大先研院,已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模式——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度,切实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探索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加 大人才吸引力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抢抓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机遇,明确中国科大科技成果通过转让或授权至先研院,打破成果转化的隐形藩篱……
“改革打破了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中国科大先研院执行院长康宇说,截至目前,中国科大先研院已累计建成应用工程技术中心23家,联合实验室73家,累计孵化企业超33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6家。
不只是中国科大先研院,近年来,合肥市汇聚创新资源,与大院大所、高层次人才团队、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扩量,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集聚科大硅谷,为梦想寻找更优选择。科大硅谷是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成立两年来,科大硅谷拔节生长,创新生态蓬勃起势,目前已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就是要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科大硅谷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5家,引育企业1500余家,集聚人才5000余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0余家。同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力应用研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0余个,推动产业技术攻关,开展横向、纵向课题研究3000余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400余项,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超4亿元。(代敏 徐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