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站运营十年,每天列车开行对数从7对增长至242.5对、到发旅客超过4.2亿人次——
合肥迈向“时钟型”高铁大枢纽
运营时间内,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到发;合肥90%以上的G字头和D字头列车都在这里;日均20万人次在车站流动,平均每天10.3万旅客在此前往远方……11月12日,合肥南站迎来运营十周年。目前,以合肥为中心、联接全省所有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基本实现,合肥正在向“时钟型”高铁大枢纽迈进。
长三角地区三个“圈”都经过合肥南站
十年前的11月12日10时21分,高铁G7227次准点驶入,停靠1号站台,成为合肥南站首趟进站高铁;11时,高铁G7684次从合肥南站1号站台准点驶出,开往目的地宁波。
“10年前,我开着第一趟高铁进入合肥南站,内心非常激动。十年来,合肥南站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作为参与者感到无比自豪。”回想那天,合肥机务段指导司机韩军记忆犹新。
合肥南站一组数字见证了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速度:
十年来,到发旅客超过4.2亿人次,日均发送人数从开通时的1.3万人增长至当前的10.3万人,增长692%。
十年来,每天列车开行对数由开通时的7对增长至“10·11”列车运行图的242.5对,增长3364.3%。
十年来,由合宁、合武铁路到合福、商合杭、合安等高铁的陆续接入,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上海、杭州,3小时到郑州,4小时到北京、福州,从合肥南乘坐G29/G30次标杆高铁列车,最快用时3小时37分就能到达北京。合肥高铁当日往返通勤圈已经形成并不断扩展。
2020年,合安高铁开通后,省内的高铁线形成了一个“小圈”。当年12月,长三角地区首个高铁环线列车开行,从合肥南站出发回到合肥南站,经京港高铁合安段、合福高铁、宁安高铁,将合肥、肥西、舒城、庐江、桐城、安庆、池州、铜陵、巢湖等城市“圈”在环线上。
今年4月,池黄高铁开通后,具备了开通“大环线”的条件。随后,连通包括合肥在内的长三角三省一市21座车站,单向行驶里程超过1200公里的“超级高铁环线”列车开行。
10月份,宣绩高铁开通,合肥迎来了长三角地区第三条高铁环线列车。经宁蓉高铁、京港高铁、宁安高铁、池黄高铁、杭昌高铁、宣绩高铁、合杭高铁、合福高铁,始发、终到合肥南站。
放眼整个长三角地区,三条高铁环线列车均经过合肥南站,其中两条直接从合肥南发车回到合肥南。
全省在建的多条铁路中,未来都将与合肥直接或间接相连,如合宁、合武、合新、宣绩高铁,淮宿蚌、阜淮、巢马城际等。南信合、合池等铁路前期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京合通道、合郑通道、合武通道、合港通道、合福通道、合杭通道、合沪通道,加上在建的合青通道和沿江通道,合肥高铁格局由“米字型”向超“时钟型”迈进,辐射九个方向13条线路的铁路大枢纽呼之欲出。加上规划的合雄通道、合康通道、合温通道,合肥“时钟型”高铁大枢纽格局再进一步。
日均20万人次在合肥南站流动
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南站日均20万人次流动。其中,30%客流是以此作为中转换乘地。在合肥南站核心区域1平方公里范围内,链接了国铁、地铁、客运、养护、商户等多个运营主体,仅铁路部门就涉及30多个,每天超过1000人在其中工作。
如何保障每一位旅客的顺利出发和每一列列车的安全到达?合肥南站的管理者用十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一盘棋、大合唱”的大综管格局,公安、交警、城管、运政在这里协调联动,使合肥南站顺畅有序。
面对庞大的客流量,依托“1+N”智慧南站应用体系,合肥南站从“治理”转向“智理”,实现了站区智慧安防、动态监控、实时调度、智慧指挥等功能。
在这里,无人驾驶的洗地车、清扫车、安防车随处可见;对于找车难、易迷路的旅客,可以使用精准步行导航和室内外一体化车位级停车导航;可以感知环境温度、湿度和水膜厚度、结冰覆雪状况的桥梁道路状况监测预警“黑科技”……
十年里,合肥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裴惠丽见证了合肥南站志愿服务的提质增效——由最初无稳定志愿服务队伍,到常态化365天、制度化、标准化固定服务团队。截至目前,合肥南站共签约志愿者130多人,与26个公益团队长期合作,日均组织50余名志愿者参与日常引导服务,并为重点旅客提供一对一服务。如今,这一抹“志愿红”成了合肥南站最美流行色。
作为全省第一特大型火车站、华东四大站之一,相较于单向通行的合肥站,合肥南站突破性将地铁、公交、出租等通道串联,以“四通八达”为“四面逢源”的地理优势夯实硬件基础。站区核心区域1平方公里内,场站快速转运、交通快速“切换”。
考虑到夜间候车、中转等旅客需求,合肥南站设置了“夜间温馨换乘栈”,为旅客提供开水、简单餐食和基本夜间保障服务。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合肥南站因温暖服务而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演绎着“一碗泡面温暖一座城”的故事。( 余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