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衔接资金 壮大特色产业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5月7日,在肥东县牌坊乡杭椒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设备轰鸣运转,工人们分工协作、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合肥投入衔接资金2387万元,建设集冷链仓储、展示交易、电商直播于一体的杭椒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杭椒产销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杭椒生产销售基地,进一步擦亮打响“牌坊杭椒”品牌。
以衔接资金精准帮扶,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合肥已并非个例。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我市巧用衔接资金“活水”,夯实特色产业“家底”,累计建设扶贫(帮扶产业)项目1848个,直接收益超4亿元。其中,2024年,投入各级衔接资金近20亿元,带动近10万农户,户均增收超万元。
推动精深加工——
衔接资金用得足
提起王仁和米线,很多老合肥人都耳熟能详。近年来,合肥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深入合作,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衔接)资金9535万元,撬动王仁和米线投入社会资金约2亿元。
“我们陆续投建了官亭镇长寿菜延链深加工项目、官亭现代农业示范园、官亭镇丰祥扶贫产业园等8个产业项目,建成全国首个长寿菜产业园。”王仁和长寿菜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建成3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联合安农大选育“紫菁1号”新品种。同时,建设长寿菜净菜加工生产线,开发冻干菜粉、预制汤包等20类产品,带动亩均产值从8000元增至2.3万元。
“合肥通过衔接资金加持,帮扶产业带动,实现米线全产业链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王仁和米线”已成为覆盖全国并且出口海外的农业品牌,年产值突破7亿元。通过推动长寿菜精深加工,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也收获了“红利”。肥西县上派镇金岗村返租企业大棚50亩,年增收45万元。截至目前,王仁和米线已累计带动5000多户农民实现显著增收,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入股脱贫户分红每年达50余万元。
提质农业发展——
衔接资金用得广
长丰县是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县,素有“中国草莓之乡”之称。为赋能草莓产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合肥累计向长丰草莓产业项目投入衔接资金超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约2.7亿元。
“其中,6800万元支持草莓产业数字化转型,建成了全国最大草莓脱毒种苗繁育中心,草莓资源圃品种约300个,先后孵化培育长丰红玉、白雪公主、知杞等10个新优品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应用物联网精准控温控湿,草莓精品果率提升至85%。
同时,创新“共享冷库”模式,在左店镇建设12个田头冷链驿站,延长鲜果销售期30天,2024年,草莓电商销售额突破18亿元。在持续的政策引导和科技加持下,长丰草莓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
“中垾番茄”是巢湖特产,为了让“小番茄”成为强村富民的“黄金果”,近年来,合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2109万元,打造长三角番茄优质产地,分别投资建设中垾番茄示范产业园、中垾镇小联圩果蔬示范产业园和中垾镇小联圩村农产品仓储等项目,努力打造集育苗、种植、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今年我们还计划引入山东智慧农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衔接资金再建设150亩设施番茄基地,带动4个村参与产业,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及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打造‘采摘体验+电商直播+农文旅研学’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亩均番茄产量将突破15000斤,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40%,带动农户亩均收入突破2万元。”中垾番茄示范产业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带动村民增收——
衔接资金用得巧
庐江是徽茶的发源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2021年以来,合肥持续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80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约7500万元,改造2.6万亩生态茶园,推动茶产业一、二、三产加快融合发展,有效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合肥围绕茶青资源利用,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在庐江县汤池镇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出口茶加工车间1座,带动使用本地茶青生产夏秋茶300吨,带动200多户茶农增收240万元,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同时,投资300万元建成白云春毫茶文化科技中心、茶旅研学基地等,建设游客活动草坪区、茶叶采摘区、工业制茶车间观摩区、传统制茶坊、茶叶香茗体验区、研学小课堂、茶叶非遗技艺课堂7大板块,大大提高周边群众收入。
“我们采茶叶送到茶厂,每天能挣200多元钱,一个采茶季有两个多月,能挣13000元。”庐江县茶农曹世文说道。
近年来,合肥通过衔接资金精准滴灌,助力“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发展矩阵。数据显示,2024年,112个出列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村均1.19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村均189.76万元。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画卷正在庐州大地徐徐铺展开来。(卫晓敏 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