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发布“武汉民营企业100强” “武汉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和“武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榜单。
武汉民营经济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发布“武汉民营企业100强”(下称“民企100强”)、 “武汉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下称“制造业50强”)和“武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下称“科技创新50强”)。三大榜单凸显武汉民营经济正形成强大的创新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所拓宽的企业创新能力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而背后则是武汉市往前多走了半步:政府为企业“探路架桥”。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印发,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
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发布“民企100强”、 “制造业50强”和“科技创新50强”。在此次会议上,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主要领导表示,榜单的背后反映出民营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做强实体经济的坚定信心。
事实上,武汉市已分别连续9年和6年发布“民企100强”和“制造业50强”榜单。2023年首次发布的“科技创新50强”企业则于2022年合计实现了1065.50亿元的营收总额,同比增长4.7%。该增长率不仅高于前两项榜单的同比增长,还实现了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的同比增长率。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武汉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纵览三个榜单,武汉光谷企业分别在“民企100强”和“制造业50强”及“科技创新50强”中上榜22家、25家及25家,均居全市第一。其中,武汉光谷副城一城就包含了长江存储器产业基地和武汉光谷生物城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这两个产业基地及周边相关产业园区为中国存储芯片行业企业和生物健康行业企业提供了强链补链的良好环境。
尽管武汉市有着“国企扎堆”的印象标签,但江城的民营企业也同样以另一种扎堆聚集的方式顽强生长,并凭借聚集效应所拓宽的企业创新能力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同时,近两年来,较之同处于GDP万亿梯队的其他城市,武汉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水平较高。以营收总额为例,此次发布的“武汉民企100强”2022年营收总额合计为11985.83亿元,同比增长2.91%。而“2022年济南市民营企业100强”和“2022年西安市民营企业100强”的营收总额则分别为4884.4亿元和4449.92亿元,均低于武汉市可比数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中国部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完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程度低等挑战。对此,武汉提出了“产业聚集”的方案。
虽然武汉并非唯一采取“产业聚集”方案的城市,但从武汉市“民企100强”各企业营收情况来看,对比于同样对各产业有明确布局的其他城市而言,武汉市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强,产业规划方案更具有代表性。2023年武汉市“民企100强”名单里营收超过500亿元的企业5家、100亿元至500亿元的企业18家、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34家。而同样有明确产业规划的济南市,2022年“民营企业100强”营收超过500亿元的企业数量、100亿元至500亿元的企业数量、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数量则分别为2家、10家和10家,均低于武汉市民营企业100强的营收。
2021年4月23日,武汉市在官方渠道上“挂出”了首部产业地图。该产业地图勾勒出武汉的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为武汉市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抓手和方向。
综合此次发布的三项榜单来看,武汉市的“挂图作战”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疫情影响、市场低迷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凭借武汉市的提前战略布局,产业集聚效应依然得到了发挥。
综观“民企100强”所属行业及城区分布情况,武汉市各区的产业结构尤为清晰。制造业和服务业集中于集光谷副城与东湖高新科创旅游区为一体的东湖高新区,而建筑业则集中于享有“建筑之乡”称号的新洲区。此外,相较于2022年度的“民企100强”行业及城区分布情况,新榜单中各区的企业数量变化均不大于1,产业结构稳定。
在产业集群分布明确和产业结构稳定的背景下,武汉市持续聚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科技型头部企业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以“制造业50强”第二名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下称“人福医药”)为例,人福医药光谷产业园位于武汉光谷生物城。这是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整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药品出口生产基地、中枢神经用药生产基地和生育调节用药生产基地等等8个项目。在光谷生物城的产业集聚环境下,人福医药在2022年成为“制造业50强”中营收超过100亿元的6家企业之一。
细看科技“创新50强”发现,企业涵盖了“965”产业体系多个行业。其中,大健康和生物技术及“光芯屏端网”信息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2家和9家。
根据《武汉市鲲鹏产业发展白皮书》,武汉市鲲鹏产业2022年的产值总规模在78.8亿元到95.7亿元之间,总体上接近百亿元。同时,武汉已初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鲲鹏产业链,下游行业应用中70%位于光谷。实际上,武汉鲲鹏的产业建设从2020年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在全国20个鲲鹏生态区域创新中心中,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迈入全国第一梯队,武汉市已成为华为计算产业布局发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大健康和生物技术及“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外,武汉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上的布局也为中国的航天领域带来了较大价值。2023年7月12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11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签约,协议合同额158.6亿元。这一基地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目前,基地还建成了火箭、卫星、磁电和行云四大产业园,助力武汉逐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到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市已通过“产业集聚”战略形成了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正响应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要求。武汉市的实践,或许为其他地区解决产业链内企业协同作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形成产业集群后,如何向整条产业链注入能量,让整条产业链“活”起来,从而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呢?
目前,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仍存在创新不足及关键技术瓶颈无法突破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资金分配及人员结构问题。根据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2)》研究显示,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的高占比,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关键。
2022年武汉市头部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增长率达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工作目标的2倍以上。根据“民企100强”中相关数据,67家企业研发经费总额108.48亿元,同比增长14.89%。其中,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人福医药集团和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以13.55亿元、9.67亿元和7.55亿元位列前三。其中,73家企业反映,其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较上年增加16家;64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在各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氛围浓厚的背景下,武汉市也成功孕育出诸多具有竞争力的新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罗知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中提到,要加大对科创型民营企业的孵化培育,构建富有活力的科创生态,让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蓬勃发展。
根据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网,截至2023年6月5日,光谷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省级孵化器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0家,省级众创空间31家。2022年底,全市科技企业约15.8万家,有专利活动企业逾1.8万家,孵化载体在孵企业1.4万家,高科技企业1.26万家,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其中95%以上为民营企业。
在研发人员方面,武汉民营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稳中有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民企100强”企业共有研发人员3.13万人,同比增长11.43%;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6.99%。其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41家,超过10%的企业27家。从学历层次看,30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48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8家企业拥有国家级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50强”研发人员的员工占比和学历层次在三类榜单当中位列第一。据统计,“科技创新50强”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25.04%。其中,45.30%的研发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023年8月,武汉出台服务民营经济“金桥”“金领”计划。该计划在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搭建与其他组织对接桥梁的同时,还创办了武汉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学院,并组建了科技创新导师团和创新型民营经济人才库,引“他山之石”为民营企业出谋划策。
解决了产业链赋能的问题,民营企业在推动中国各项产业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发挥强大作用,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空白领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完成了搭建和赋能后,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即成为下一项需求。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府服务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有别于过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武汉市往前多走了半步:政府为企业“探路架桥”。
2023年上半年,在“民营经济31条”出台之前,武汉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考察调研、交流学习,拜会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广州总部和吉利控股集团等车企,寻求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合作,为武汉民营企业发展提前铺路。
在武汉市政府多年来持续构筑“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的努力下,越来越多企业愿意落户武汉,促进武汉的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政企共赢的良性循环。
“民营企业100强”显示,73%的企业表示,2022年在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出口退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社保费缴费和延期缴纳税款等方面享受了减税降费政策。半数企业认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改善,76%的企业认为营商环境得到优化,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确立。
这与武汉市政府源源不断的政策发力不无关系。武汉市委常委、统战部主要领导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23年5月东湖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出让模式,探索创新土地供应管理模式。“先租后让”即租赁5年+出让45年,按市场挂牌方式确定用地主体单位,成交后签订租赁合同;租赁期满,用地单位达到租赁合同、《投资招商协议》的相关约定后,为其办理协议出让45年,并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在该模式下,企业用地成本大幅下降,进而拥有更多资金可用于研发生产。
在武汉市政府为构建良好营商环境而开展的多方面努力下,武汉市逐渐成为了许多世界五百强的“第二故乡”。截至2022年底,武汉已有309家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强化的500强体系为武汉扩大有效投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项目支撑,也成为武汉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
2023年,湖北最大纺织服装供应链平台“华纺链”总部落户黄陂区汉口北。华纺链由卓尔智联集团联合长江产业集团、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武汉木兰投资集团等国资平台、珞珈梧桐创投和嘉纺基金等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纺织服装供应链公司。落户三个月,这家公司即吸引5000家入链企业。这背后是武汉供应链实力的有力证明。
实际上,政企联合建成的“华纺链”不仅促进了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还为全国纺织服装供应链提供了参考方案。2023年8月18日,“柯桥优选—好面料柯桥造”走进武汉对接会在武汉举行。其中,柯桥拥有大量具备研发能力的优质面料商,而武汉则有大量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通过该活动,双方成功打通了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商贸合作,并实现了供需双方的互利互赢。
武汉市从产业链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搭建到赋能再到企业落地和可持续发展环节进行全面强链补链的做法,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而“民企100强”“制造业50强”和“科技创新50强”的企业成绩单,也证明了这一发展思路的可行性,并为中国各地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一个个崭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