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昌菜场之光,搬进了地铁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作协商

2024-05-27 00:00 来源: 武汉商务
【字体:

  一个月前,洪山广场地铁站里开了家菜场, 4000 平米,横跨 5 个地铁出站口,是武汉首家地铁菜场。这段时间,晚高峰坐 2 号线、 4 号线过武昌,发现车厢里提着菜的人越来越多,除了蔬菜和肉,还有热腾腾的发糕、蜂蜜蛋糕、酱板鸭、烤鸡、田鸡和甲鱼、新鲜的冰草……一问,都是那个地铁菜场买的。

  早高峰有时几乎成了爹爹婆婆专列,推着推车,登陆洪山广场站。“这个菜场是传统菜场,有点烟火气的,蛮多人逛。”在附近工作的同学跟我说,其实是小东门菜场拆迁搬过来的,小东门菜场,三十年的修为啊。

  同学 95 年生,单身且忙不做饭,反正洪山广场站 B 口进去是美食街,快餐应有尽有。菜市场开业,事情起了变化。一次下班,路过地铁菜场一家卖炸鱼的,他被香到了。摊主是个平头,戴着大金戒指,直接递来一块,“你尝一口!现在尝!不好吃我一分钱不要。”战战兢兢咬了一口,鱼块裹着酱汁,又嫩又脆,鱼骨都酥了。

  每天上班,那家“老食馍”都要排长队,他凑热闹排了一回,肉包子一块钱一个,咬开带着气孔,肉馅扎实,满口汤汁。一打听,才知道是水果湖三食堂搬来的,几十年的老面发酵手艺,有人坐地铁从金银潭来买。闻着桂花味,来到“甜酒酿”摊前,他买了一份回去冲冰米酒,糯米圆润,酒香让他想起童年暑假爷爷冲的那碗。

  还有一次,他回爸妈家吃饭,路过“口福烤卤总社”,捡耳朵听排队的婆婆说这是小东门老店,传承了两代人。他买了一只酱板鸭带回家,嘴巴挑剔手艺好的老特很认可:这鸭子,还可以!这些店,就是老小东门菜场的宝,转场到洪山广场,还是一样能打。

  每个传统菜场都有镇场之宝,皮子街市场的丁总炸春卷、天声街菜场的烤鸭和灌香肠、兰陵路菜场的盐水鸭、大成路菜市场的老韩煸鸡、花楼街的怪味鸭……这就是两站路以外的人来逛的理由,它们口味家常,但在家里又很难做出来,有点东西的。

  小东门菜市场的镇场之宝太多了,菜场开了三十多年,两层楼,大且深,正门在民主路,侧门到了舒家街,跨过整个中南二路,菜贩三百多,热闹的熟食区和百货区。菜贩来自武汉周边孝感、信阳、汉川等地,最早在街上露天摆摊打游击,慢慢融入武昌,把家搬到民主路何家垅附近,武汉话也越来越流利。

  货盘得好,菜场就出名。一家公安锅盔粉面店,锅盔比脸还大,比市面上的要薄脆许多。有个重庆老板卖的米发糕和蜂蜜脆皮小馒头,又柔坨又香。还有个婆婆腌制十几种咸菜,不重口,入口清爽,是那种武汉人“吃得好玩”的零食般的咸菜。随着时令变化,菜场里会随机出现些小吃,地菜春卷、炸圆子、粽子……都是现场制作的,口味家常。

  这个菜场曾被外地游客称为“市井之光”,列在武昌 citywalk 的路线之中。今年小东门菜市场拆迁,菜贩们一起建了个微信群,相约“一起搬一起打江山”。

  我那同学慢慢开始在家做菜了,卖酱板鸭的阿姨认识他了,“小伙子你每天吃卤菜也不行,搞点青菜回去炒搭配哈子,不会搞我教你,蛮简单。”他逐渐走向菜场深处。活土鸡杀开,露出蛋胚。新鲜牛肉的雪花层在紫灯下泛光。蔬菜一排排码在架上,精神饱满迎接他检阅。逛一会儿就觉得,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好治愈。

  早上,我和几位买菜的爹爹婆婆聊了聊,他们多数住在地铁积玉桥至街道口沿线,这一片近年改造,传统菜市场越来越少。

  菜场里年轻打工人很多,大家都还没来得及换下通勤装。我和一个穿半裙的姑娘聊了聊,她刚大学毕业,自己租住,菜贩们听说她独居,都愿意一个番茄一个土豆的卖,教她回家怎么做。还有个阿姨,要给她介绍男朋友。

  早晚高峰去洪山广场地铁站,是上下班,也是赶集。这个地铁站常年排进武汉地铁人流量 TOP5 ,如今高峰期想坐 2 号线更是要排队等两趟。提着小车来逛的武昌街坊,拎着菜的打工人,不停穿梭在站台与菜场之间。

  一个男生在挠头,这家鸡蛋摊名为“小东门卖鸡蛋的小女孩”,蛋有十几种,鲜鸡蛋、孝感土鸡蛋、农家散养虫草鸡蛋、土黄鸡蛋还有鸽子蛋……一对老武昌夫妻热情给他介绍哪种适合炒,哪种适合做蛋饼,临走还鼓励他,

“自己买菜蛮不错啊,你看我们屋里伢,只晓得在屋里等着。”

  年轻打工人来了这么多,菜贩也感受到了新形势。李阿姨 1993 年开始卖菜,卖了三十年,头一回,要把菜的全名写好挂出来。刚搬来的时候,她生意特别差,每天都有年轻人路过转一圈,她问人家要啥,人家不说话就走了。

  过了好些天才知道,这附近上班的伢们都是厨房新手,蛮多菜不认得,又不好意思问。她只好把每个菜的名字写出来,买菜的一下就多了。后来,她越写越详细,光写苋菜不够,要写“特色麻叶苋菜,微甜,适合炒、煮”,末了加一句“不要手摸”。这下生意更好了。其他菜贩纷纷效仿,摊头文案越来越多。

  卖藕带的李阿姨说她的生意变好,不少去火车站的来她这,一拿一麻袋,当成土特产带走。

  老叶夫妻俩卖了三十年鱼。一个男生过来,老叶立马搭讪,“要么鱼,名字价钱都写了,回克么样做我告诉你。”男生想了想,说要酸菜鱼。老叶推荐草鱼和财鱼,“我跟你杀了内脏掏干净,还跟你片好撒,你回克洗哈子直接弄。”顺便指了指墙上的酸菜鱼调料包,“再加包这,就行了。”几乎每一家卖鱼卖肉的铺子都在顺带卖调料包,老叶说:“这在以前小东门,冇得人买,来的都会做菜。”

  几乎每一家菜摊都提供附加服务。卖大蒜头的陈婆婆,最好卖的单品是剥好的蒜。卖青菜的牛爹爹闲时提供择菜服务。大家推陈出新,卖腌菜的婆婆推出莼菜和豌豆苗,甜口的,可当零嘴。老食馍推出蛋黄口味的烧梅,老人家觉得腻,但年轻人很喜欢。

  地铁菜场的菜贩会守到晚八点多,卖干子的刘姐说,这是为了守住那批加班的人。她女儿也在打工,加班的疲惫感她懂,“其实买菜也是一种解压。”卖铫子的陈阿姨数不清这个月解释过多少次“铫子是什么”了。铫子意外卖得很好,我和她聊天途中有一个姑娘买下一个。“武汉人煨汤用的,用这个东西煨汤挂油,好喝。”“不麻烦,放在炉子上就行了。”“你出门煤气莫忘记关了啊!”

  走出菜场往站台去,看到一个卖栀子花的爹爹,他在洪山广场站卖了好多年,前几年生意很差,“都走得蛮快,上下班的路过闻都不闻一下!”现在的人变了,一个个拎着一袋子菜,一边走还在小声哼歌,有的跟家人打电话,汇报今晚菜单。路过他的小摊,买不买不说,停下来看一眼也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