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育鱼守护一江碧水
——记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处处长潘俊辉
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江清水阔任豚游”,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进,潘俊辉亲眼见证了长江武汉段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潘俊辉是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处处长。作为全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重要筹划人员之一,三年来,他履职尽责,敢于创新,跟着问题走,把工作做到渔民心坎上,将责任和担当书写在青山绿水间。
潘俊辉(中)和同事在长江上执法巡查。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跟着问题走
切实解决渔民困难
初见潘俊辉,他戴着一副眼镜,佩戴党员徽章,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有关长江大保护、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文件和书籍……一天开了4场会的他略显疲惫,但说起长江“十年禁渔”,他立刻精神抖擞。
“禁渔好不好,江豚说了算。”潘俊辉介绍,这几年,他和同事们的工作重心是维护良好的禁捕秩序,促进长江水生生物的资源恢复。“一个显著的成效就是长江水清鱼肥,多年未见的长江江豚成群结队地重现长江武汉段。这是大自然对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生动回答。”
长江“十年禁渔”千头万绪,在潘俊辉看来,禁捕的难点重点在于渔民上岸之后的利益如何保障,常态化的禁捕秩序如何保证。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潘俊辉多次深入江边、码头、渔民家中、农贸市场等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潘俊辉认识到,长江“十年禁渔”首先涉及到的是1151名退捕渔民的生计问题,禁渔效果怎么样,渔民生活好不好是关键衡量指标之一。“我们发现退捕渔民对长江、对渔船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通过不断地上门做工作,将渔民当亲人一样对待,将心比心,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潘俊辉介绍,针对文化程度低、谋生能力弱或年龄较大的退捕渔民,政府为其量身“造饭碗”,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768人全部就业,并兜底为退捕渔民中的专业渔民、兼业渔民兑现社保补贴。“后来,很多退捕渔民含着眼泪将渔船及证书交给政府,他们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份信任。”
为巩固禁捕秩序,在潘俊辉的努力下,全市先后印发暗查暗访、常态化联合执法打击、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考核体系,现在每天有近百人在长江、汉江巡查检查。
坚持创新
推动全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除了禁渔,潘俊辉深知长江江豚和中华鲟等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对长江的意义。结合日常保护工作,他带领同事们开展“江豚回归江城”工作,推动在汉科研机构成立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启动“长江武汉段长江江豚科考”工作,将数字科技应用于长江江豚保护,参与策划“数字江豚”项目。
作为全市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负责人,潘俊辉还经常奔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市农科院水产所等在汉科研院校学习请教,学习新理念,应用新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全市高效设施渔业发展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养殖尾水治理面积达到9.8万亩,在汉科研院所培育“中科佳鳙1号”、翘嘴鳜“武农1号”、黄颡鱼“全雄2号”等水产新品种,无刺武昌鱼、无刺鲫鱼和无刺草鱼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效果进一步凸显。2023年全国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现场会在武汉举办,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誉。
(长江日报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杨凯 黄敏 朱文欢)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