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绿水青山映金山
携手共筑生态梦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杨卫东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绿水青山映金山,携手共筑生态梦”不仅是美好愿景,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方向。为实现这一梦想,“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成为关键之举,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奋进之路。
一、政策引领,打造稳固战略支点
政策是推动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省委的战略部署是我们进一步细化落实生态保护政策的行动指南,我们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生态政策体系,为生态高地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制定和完善自然生态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导,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对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区域实施刚性保护,从源头上杜绝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出台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扩大产业规模,为生态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通过这些政策的协同发力,构建起稳固的战略支点,支撑起生态发展的大厦。
二、产业融合,筑牢生态经济根基
武汉市依托“生态+”“+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以“生态+”战略,通过加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湖为单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GEP)成果应用实践,筑牢武汉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本底,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时代美丽中国武汉样板。武汉同湿地为一体,生态宜居,武汉作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更以灵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为典范,将废弃矿坑蝶变为四季花海景区,春季“赏花节”和秋季“观叶节”游客接待量30万人次,生动演绎了“矿山复绿生金”的武汉实践,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以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创新实践,交出了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有机统一的时代答卷。
三、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秸秆焚烧、水体污染等问题,实现快速响应和处置。在生态修复领域,科技创新同样成果斐然。科研人员通过研发新型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例如,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污染,通过种植特定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环境。让科技创新成为“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的有力引擎。
四、公众参与,凝聚生态建设合力
公众是生态高地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美丽武汉,我们都是行动者,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走进学校,举办生态科普讲座,培养青少年的环保理念;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活动,成立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行动。同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共建生态高地的强大合力。
“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是实现“绿水青山映金山,携手共筑生态梦”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政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以公众为基础,携手共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让生态梦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