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以生态承载力提升为支点
绘就湖北绿色发展新图景
——关于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的思考
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张莎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省份,湖北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历史使命和“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时代责任。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以“美丽湖北”建设为统领,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治理体系、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是湖北生态系统的命脉,其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全省生态承载力。近年来,湖北将长江大保护作为“压倒性任务”,通过“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水质稳定达标。例如,宜昌市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将排污口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Ⅳ类以上,昔日排污口成为生态景观线。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治理,依托长江大保护智慧平台实现24小时动态监测,推动排污口整治、岸线修复等工程全覆盖,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同时,湖泊治理需精准施策。梁子湖“以草净水”技术为全国湖泊治理提供范例。湖北应继续推进洪湖、斧头湖等重点水域生态修复,结合湿地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构建“四屏一山、三江一平原”的自然生态格局,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监测-解析-治理-验证”的全链条技术介入,环境分析测试人员可将湖泊治理从粗放式“一刀切”转变为基于数据画像的“靶向治疗”,真正实现“一湖一策”的精准治理目标。
二、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引擎,重塑发展动能
实现生态承载力提升,关键在于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湖北提出“双碳”目标下“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迈入万亿级规模,成为全国绿色产业标杆。在能源领域,随州广水建成全国首个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20万户居民用电实现零碳化,为能源革命提供“湖北方案”。
交通领域,湖北正打造“城区3公里、镇村6公里”充电服务圈,计划2025年充电桩达60万个,并推进长江船舶充换电网络建设,助力“电化长江”战略。此外,碳市场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碳交易中心通过碳金融产品创新和碳普惠模式,推动企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收”,2025年目标带动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通过将环境检测深度嵌入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环境分析测试人员正推动能源体系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跃迁,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核心科技支撑。这一转型不仅重塑能源产业自身发展动能,更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性支点。
三、以生态价值转化为突破口,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生态保护需与民生福祉结合,方能形成可持续动力。竹山县官渡镇通过整治武陵峡景区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恩施州发行“鄂西林碳”森林碳票,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贷款,为山区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推广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湖北还应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优势,加速生态环保产业布局。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平台通过“项目包”模式,聚焦电镀废水治理、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领域,预计带动百亿投资,形成“国家基金+省级平台+社会资本”的绿色金融体系。
环境分析测试人员可以对风电项目的减排量、生态影响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绿色债券募资要求。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评估企业环保表现,作为银行调整贷款利率或授信额度的依据。对企业的碳减排项目进行核证,生成可交易的碳信用(如CCER),激活碳金融市场。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现代化治理体
生态治理需制度护航。湖北提出打造“智慧赋能、法治保障”的政务生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绿色产业集聚。在法规层面,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强化执法联动机制。例如,武汉大学梁子湖生态站通过科学监测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此类产学研协同模式应推广至全省。
此外,需激发全民参与。通过环境教育、志愿活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广“零碳社区”“零碳校园”试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环境分析测试人员通过“数据—技术—制度”的闭环,将生态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助力构建“监测精准化、标准规范化、执行动态化”的现代化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科学力量推动制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最终实现生态治理的长效化与可持续化。
生态承载力的提升,不仅是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湖北需以“新春第一会”精神为指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在长江大保护中彰显担当,在绿色转型中勇立潮头,在制度创新中引领示范。唯有如此,方能建成“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湖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荆楚智慧”与“湖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