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游武汉,为什么大家都爱逛这里?
伴着轮渡码头的汽笛声,欣赏沿路的近代历史建筑群和街头博物馆,时不时还有酒吧歌手的流行乐掠过。6月8日晚8时30分,汉口沿江大道依然游人如织,这里是武汉永远的“门面担当”。
可慢行可骑行 每隔30米就有1处座凳

市民李莉在一元路长大,对这条路的变迁感受极深,“以前江边路很窄,没有这些步行骑行道,也没有树荫遮挡 ”。她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小时候她推着婴儿车沿江边散步,走一段路就得把小车搬上搬下。“现在推婴儿车的、坐轮椅的、开电动车送外卖的,在这条路上各行其道,畅通无阻。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
长江日报记者从江汉关出发,第一感觉是视野开阔,各种箱柜、电线都埋入地下,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用花境隔开,路灯也和周边的老建筑十分搭调。

走动起来,一个字——“平”。路面平整,不会磕磕绊绊,路口站石与人行路面连接处基本削平,步行一路无障碍;常令人头疼的井盖问题在这条路上“隐形”了;连树篦子都是精心拼砌的,树池与人行路面平齐。
记者从沿江大道长江二桥步行到江汉关博物馆,沿历史建筑群一侧沿路细数,一共有95处座凳或座椅,一般间隔30米,最近的只间隔一两米。座椅设置因地制宜,有单独的木座椅,有围绕树穴的砌石座凳,还有采用分级式护脚墙挡墙形成条形木质座椅。除了95处外,沿线每个公交站台还设了3处座凳。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沿江大道项目负责人介绍,2018年,武汉市推进长江主轴规划建设。沿江大道长江二桥到江汉关段成为最高规格的“卓越段”,重新规划设计,2019年改造完成。
重新分配路权,扩大慢行空间,还路于人。就这样,机动车道从3.5米压缩至3米;原本狭窄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11米慢行空间,增加3排乔木绿廊;全线取消停车位,将街道空间与沿线历史建筑串成武汉的“城市客厅”。
可看可赏 外地客在这里感受“街头博物馆”

“这个端午,我们酒店天天满员,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是要来体验这段百年老建筑。”武汉城投房产集团员工宋星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这是与沿江大道相交的青岛路8号保安洋行旧址改造成的漫心酒店 ,新开业不久,已成网红之地。
穿越百余年时光,历史建筑重焕新生。青岛路8号的保安洋行旧址1915年建成,100多年后,作为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提升的经典案例,保安洋行变身一座精品度假酒店。

走在沿江大道上,仿佛穿越百年,汉口俄商新泰大楼旧址、汉口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江汉关博物馆里,留存着近百年前江汉关的历史和记忆,也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漫步于汉口近代建筑群, 抬眼之间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紧邻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又是一片天地,这里有“街头博物馆”之称,短短600米街道就有17处欧式建筑,画廊、咖啡馆、手作蛋糕、二厂汽水……文艺范和烟火气和谐共处,也是外地游客来武汉最爱打卡的网红点之一。

武汉市规划部门介绍,当前武汉正在进行的有机更新,不仅在于城市建筑与空间的改善,还为城市增添更多宜居属性、文化活力、艺术底蕴。
着眼于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南抵沿江大道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江岸片被划分为四大主题产业片区, 将打造成独具老汉口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立意于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可游可购 游罢江滩体验慢生活消费

近日,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亲水平台两侧,成片向日葵花海吸引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经过改造,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滨江慢行系统基本贯通,引得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江滩亲水戏水。
与汉口江滩仅隔一条沿江大道,步行而来就到了武汉天地商圈,食购娱在这里一站式体验,这里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潮人。

“每次来都感觉有些新变化。”对于在武汉生活、打拼了30年,家住胜利街的“老武汉”汪硕来说,从“咖啡馆聚集地”到潮流新地标,武汉天地商圈的变化见证着一座城市功能品质的升级。
今年4月出台的《武汉市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打造品质公共空间,改造升级包括武汉天地、黎黄陂路等11处消费场所、夜经济集聚区。
数读武汉这五年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成绩单 ↓ ↓ ↓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王慧纯 摄影:记者任勇 刘斌 胡冬冬 长图/长图统筹:马梦娅 陈智 整理 :陈智 韩玮 李佳 付莎 设计 :马伊霖 张 莉 编辑:程佳怡 校 对:彭艳 毛欣
推荐阅读
清凉度爆表!武汉这些玩水地回归啦
武汉发布重磅20条!
可慢行可骑行 每隔30米就有1处座凳

市民李莉在一元路长大,对这条路的变迁感受极深,“以前江边路很窄,没有这些步行骑行道,也没有树荫遮挡 ”。她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小时候她推着婴儿车沿江边散步,走一段路就得把小车搬上搬下。“现在推婴儿车的、坐轮椅的、开电动车送外卖的,在这条路上各行其道,畅通无阻。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
长江日报记者从江汉关出发,第一感觉是视野开阔,各种箱柜、电线都埋入地下,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用花境隔开,路灯也和周边的老建筑十分搭调。

走动起来,一个字——“平”。路面平整,不会磕磕绊绊,路口站石与人行路面连接处基本削平,步行一路无障碍;常令人头疼的井盖问题在这条路上“隐形”了;连树篦子都是精心拼砌的,树池与人行路面平齐。
记者从沿江大道长江二桥步行到江汉关博物馆,沿历史建筑群一侧沿路细数,一共有95处座凳或座椅,一般间隔30米,最近的只间隔一两米。座椅设置因地制宜,有单独的木座椅,有围绕树穴的砌石座凳,还有采用分级式护脚墙挡墙形成条形木质座椅。除了95处外,沿线每个公交站台还设了3处座凳。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沿江大道项目负责人介绍,2018年,武汉市推进长江主轴规划建设。沿江大道长江二桥到江汉关段成为最高规格的“卓越段”,重新规划设计,2019年改造完成。
重新分配路权,扩大慢行空间,还路于人。就这样,机动车道从3.5米压缩至3米;原本狭窄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11米慢行空间,增加3排乔木绿廊;全线取消停车位,将街道空间与沿线历史建筑串成武汉的“城市客厅”。
可看可赏 外地客在这里感受“街头博物馆”

“这个端午,我们酒店天天满员,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是要来体验这段百年老建筑。”武汉城投房产集团员工宋星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这是与沿江大道相交的青岛路8号保安洋行旧址改造成的漫心酒店 ,新开业不久,已成网红之地。
穿越百余年时光,历史建筑重焕新生。青岛路8号的保安洋行旧址1915年建成,100多年后,作为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提升的经典案例,保安洋行变身一座精品度假酒店。

走在沿江大道上,仿佛穿越百年,汉口俄商新泰大楼旧址、汉口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江汉关博物馆里,留存着近百年前江汉关的历史和记忆,也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漫步于汉口近代建筑群, 抬眼之间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紧邻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又是一片天地,这里有“街头博物馆”之称,短短600米街道就有17处欧式建筑,画廊、咖啡馆、手作蛋糕、二厂汽水……文艺范和烟火气和谐共处,也是外地游客来武汉最爱打卡的网红点之一。

武汉市规划部门介绍,当前武汉正在进行的有机更新,不仅在于城市建筑与空间的改善,还为城市增添更多宜居属性、文化活力、艺术底蕴。
着眼于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南抵沿江大道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江岸片被划分为四大主题产业片区, 将打造成独具老汉口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立意于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可游可购 游罢江滩体验慢生活消费

近日,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亲水平台两侧,成片向日葵花海吸引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经过改造,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滨江慢行系统基本贯通,引得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江滩亲水戏水。
与汉口江滩仅隔一条沿江大道,步行而来就到了武汉天地商圈,食购娱在这里一站式体验,这里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潮人。

“每次来都感觉有些新变化。”对于在武汉生活、打拼了30年,家住胜利街的“老武汉”汪硕来说,从“咖啡馆聚集地”到潮流新地标,武汉天地商圈的变化见证着一座城市功能品质的升级。
今年4月出台的《武汉市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打造品质公共空间,改造升级包括武汉天地、黎黄陂路等11处消费场所、夜经济集聚区。
数读武汉这五年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成绩单 ↓ ↓ ↓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王慧纯 摄影:记者任勇 刘斌 胡冬冬 长图/长图统筹:马梦娅 陈智 整理 :陈智 韩玮 李佳 付莎 设计 :马伊霖 张 莉 编辑:程佳怡 校 对:彭艳 毛欣
推荐阅读
清凉度爆表!武汉这些玩水地回归啦
武汉发布重磅20条!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