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依山傍海,青梅熟了  良品铺子“甜”了一方好梅饼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2-08-25 13:1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8月28日,“零食王国”良品铺子迎来16周年庆,并推出“寻味良品”系列视频,通过真实淳朴的镜头语言,将16年来对高端零食的品质坚守融入于一场跨越中国大地的溯源寻味之旅。
  “寻味良品”第一站中国东北长白山出发,由北至南途径河北黄骅、江苏靖江、福建诏安、福建南日岛、云南昌宁,再转向西北行至新疆阿勒泰和若羌,一份份高品质零食及其所承载的多元美好体验带给更多消费者。
  这一站,我们前往福建诏安,看看一粒粒梅饼背后的风味“密码”。
  让66岁的福建漳州市诏安县人陈君雄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青梅香。每年4月,便是梅子成熟、采摘的季节。一颗颗青翠鲜绿的梅子挂满枝头,含羞带笑。今年2月,他从广东澄海结束了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决定返回家乡,投身已成气候的青梅产业。
  陈君雄的家正位于白叶村大斜背,桌上摆放着一瓶腌制好的梅子。煮鱼时,拍一粒,下锅,祛腥提味儿。就在不远处,是陈君雄马上要装修的三层新楼房。今年2月,他进入福建诏安本地的食品厂工作,从事晾晒青梅的工种。这家公司,正是国内休闲零食领导品牌——良品铺子陈皮梅饼、日式梅饼的出产之处。
  15年的合作,两家均从小店成长开来,一个成为福建青梅产业的龙头企业,一个成为中国零食头部企业、青梅产业链“链主”。以良品铺子为代表的国内头部食品企业,正以力推“中国好货”的态势,将“中国青梅之乡”的名声打得更远、更响,让青梅从外国人才吃得起的“奢侈品”变成稳稳的“国潮”、“国货”。
  


  曾经,青梅是外国人才吃起的
  “‘80后’小时候学校外小卖部里论颗卖的话梅,其实多是李子做的。”福建诏安县青梅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吴雄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80年代早期,诏安种植青梅的面积仅400-500亩,以国营为主。那时候,供应量少,几乎都出口至日本,原料的收购价卖到7-8元/斤。在日本,青梅是“奢侈品”,而当时,国人的工资水平才三四十元/月,难以消费得起。“我们吃的多是李子加工而成的话梅。”
  需求端的高价刺激了青梅的种植,诏安县就开始大规模种植青梅。到了上世纪90年代,诏安县青梅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亩,种植面积每年以约30%的种植面积递增。
  然而,由于管理粗放,缺乏种植标准,青梅果实质量不高,单纯的原料和半成品出口,并未给农户带来增收,相反,利润被打压得很低。到2000年前后,日本市场饱和,国内市场尚未打开,青梅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厉害,一斤只卖三毛钱,远低于成本价。当地青梅种植面积也从最高20多万亩锐减到10万亩左右。
  此时,陈君雄和妻子也告别父母和上幼儿园的孩子,前往广东玩具厂打工。但每年4月,他会雷打不动地回到家里收梅子。每天采完梅子,他和孩子们坐在梅子树下,听林中鸟叫,这是在打工的城市难以触及的清甜。
  


  头部零食企业为青梅产业开道
  2006年,“我记得当时良品铺子才刚刚成立,开的店不多,才三四家。当时他们的创始人杨红春带着采购员一路寻到诏安,要找好梅子的产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地人介绍,以前嫁到靠山地方要吃苦,嫁到海边是好运,这几年,靠着种梅,山里的日子也红红火火。“当时,厂的规模也不大,以出口代工为主,国内市场几乎是空白,没有太多经验。”良品铺子负责人的执著和坚持打动了他。双方决定,开始试试国内市场。很快,来自最地道产地的梅饼成为良品铺子里的爆款。
  良品铺子打了头阵,国内食品企业以及永辉、沃尔玛、永旺等国内外知名连锁零售集团纷至沓来。国内市场就此打开,一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青梅全产业链开始“画圆”。
  “4月这波采摘的正是良品铺子新一季的梅饼原料。”在诏安县太平镇良品铺子供应商公司300余亩现代化果园里,一棵棵青翠的青梅树上挂满了圆润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果农挎着竹篮穿梭其中。种植青梅已有十几个年头的刘大姐熟练地跃上梅子树,灵巧的双手在枝头翻飞。“这些果子又大,又规整,我们都用手摘,一点伤痕都没有,到时候,做出的梅饼漂亮得很。”她心里盘算着,今年自家有100多棵青梅树,可以收1.5万斤鲜果,按照每斤收购价不低于1.7元,今年卖青梅就有2.5万元的收入。
  


  山脚下,收购点上,刚采摘下来的鲜果堆成了小山。收购点代理商沈何得在家门口收梅子有七八年了。一到下午,果农们用摩托车运来刚刚采摘的青梅,称重、分拣、包装、转运等工序有条不紊。从4月1日到5月初,一个梅子季,“大的收购点一天能收14吨。”他说,这几年,果子的品质越收越好。直径在2.1公分以上,表面无斑点、痕迹的A级果占到了八成以上。”他道,得益于企业、政府的合力引导——手工采摘青梅,引导农户施有机肥……
  “从良品铺子这些头部企业需求来看,消费者不仅要求好吃,健康,还要品相好,”福建诏安县青梅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吴雄明介绍,初步测算,手工采摘青梅优果率在80%左右,以今年每斤青梅1.7元的市场价来算,全县果农可增收2亿元。
  一大早七点多,满载上百吨青梅的货车依次开进良品铺子供应商近百亩的工业园区。经过清洗运至盐渍池中,一层鲜果一层食用盐,不加水盐渍,腌制大概需3-4个月,再搬入阳光房中,晒至果胚表面颜色呈红棕色。接下来,再将破损的梅子和杂质去除。接着,进入退盐池,经天然的山泉水浸泡6小时左右,梅子就出水了。
  


  出水后的梅子,要享受充足的阳光,味道才够正。厂房外的大晒场上,铺陈的梅子阵容强大。白色、布满孔洞的正方形晒盘里晒着的正是出水的果胚,果胚均匀平摊在晒盘中。从天空中俯瞰,仿佛整齐划一的蜂巢。阳光下,工人带着斗笠帽整理梅子,让每一棵都沐浴在阳光中。


   4月的天,总会突然来一阵雨。手脚麻利的工人迅速为梅子盖上塑料布。晒到一定程度后,要经过调味、再晾晒,梅子就进入包装工厂。经过层层消毒工序,记者进入到医药级包装工厂内。光祛除杂质就得三道工序。在去核环节,工人专注凝神,5秒钟便可完成去核以及葡萄干的塞入动作。装袋前,包装袋要放入消毒柜臭氧消毒至少2小时。上百万元一台的X光、金属检测仪专门为包装后的梅子“体检”,把好最后几道关,防止异物进入袋中。
  


  


  “国货标准”为国际标准“打样”
  消费端的需求迅速由良品铺子传导到供应商,新推出“葡萄梅子”的产品,把诏安青梅和新疆葡萄创新组合,颇受消费者欢迎。
  


  诏安的青梅产业也逐渐从为“国外贴牌”变成响当当的“国货”、“国潮”。青梅的生产标准、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也随之提升。当前,青梅的“中国标准”已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标准已经高于日本、欧美。
  据工厂负责人介绍,良品铺子在国家规定的准入资质外,要求供应商通过高于国家标准的市场认证,主要包括HACCP、ISO22000、GMP和BRC-Food等。“进入良品铺子供应商体系后,围绕着标准进行不断升级,工厂也从小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智能工厂。”他介绍,几年来,公司陆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结合独特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生产管理流程,先后取得ISO22000、HACCP、BRC、SGS、CIQ等管理体系认证,稳稳地保持着良品铺子的核心供应商地位。而青梅供应商只是良品铺子诸多供应商中的缩影。
  如今,全县青梅产业形成年产值6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诏安也从几十年前的“卖原料”到如今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最完善的青梅加工体系。
  当地人在家乡工厂安定下来的陈君雄,工资和广东打工的水平差不多。周末,夫妻俩还能和住校回家的孩子聚一聚,听他们说说学校的趣事。作为良品铺子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的二期工厂正在建设中,将配套建设青梅博物馆、青梅制作工艺展示厅,打造集农业科技示范、立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青梅生产示范基地。


  手 记
  梅,是最富诗意的果子,古今无不为它倾倒。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晏殊也道“青梅煮酒,好趁时新”。而当下,青梅承载着国人的智慧,展示着它蓬勃的生命力。
  16年来,“零食王国”的美食版图,不止一枚小小的青梅。风土风味之源头,取其上品,匠心制作打磨成“良品”,是良品铺子高品质背后的秘诀。
  目前,良品铺子采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 种原料,将供应链上溯到原料端,培育优质品种、提升原材料品质,制定行业标准,盘活行业产能,带动全球40多个农业产业集群、200多家食品类合作伙伴以及 2000多家辅料类合作伙伴齐头并进。
  人间至味,是将根系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散播开来。
  
  本文为推广。
  文/孙珺
  摄影/邱焰
  编辑/张莉
  校对 /蔡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