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全是钢铁,这需要多少钢铁呀!”雷锋站在大桥下,发出这样的感叹。大桥这座钢铁巨龙,让雷锋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力量,激励着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光走过65年,这张合影也成为几代武汉人共同的记忆。雷锋没有离我们远去,雷锋精神在江城已蔚然成风,大桥见证着当代雷锋故事。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日前,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雷锋曾经留影的长江大桥下,寻找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武警某部某中队:
坚守大桥,“雷锋”在这生根发芽
驻扎在长江大桥下66年,一代代守桥官兵用青春用平凡践行守桥精神。图为武警战士在长江大桥铁路桥面巡逻。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爱比江水深,情比江水长,我们守卫在长江大桥上,多少风雨,多少暑寒,赤诚刻在我们的哨位上……”2月27日清晨,这首《大桥卫士之歌》和往常一样,回响在武警湖北省总队武汉支队某部某中队军营。
中队驻扎在长江大桥下66年,一代代守桥官兵用青春用平凡,践行着“爱国作奉献,忠诚守大桥”的守桥精神。
在中队荣誉室里,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了1958年雷锋和大桥这张合影。官兵们视雷锋为崇拜偶像、学习榜样,尤为珍爱。
“照片是一位喜爱收藏雷锋纪念品的游客送给我们中队的。”中队第一党小组组长袁小西在大桥上守护了12个春秋。他告诉记者,好多次自己站在雷锋的照片前,就试图和他对话,读懂他的人生经历,甚至无数次地想象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我总感觉,这张合影珍藏在中队,对战士们是一种嘱托。”
是的,雷锋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
这张照片影响着一茬茬的守桥官兵,他们用雷锋精神激励自己,时刻守护大桥的安全与畅通。哨兵和大桥形影相随,共和国卫士用奉献书写忠诚。
刚入伍两年的战士王磊自中学起就对长江大桥、对军营有一种向往。本科毕业后他报名入伍,“梦想成真,我能作为一名战士,日夜守护大桥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运用到守桥工作中,去年6月,中队按上级指示,由固定执勤改为步行巡逻。战士们的坚守任务依旧不减,心头时刻系着大桥安危。
人民群众有需要,就有战士们的身影。他们为大桥游客指引路线和提供失物招领服务;为走失儿童寻找家长;劝解轻生群众;勇救落水少年;参加无偿献血。
一天深夜,战士们发现中队旁的一栋居民楼有火情,在值班员的带领下,班长赵志林和两个战士第一时间冲向居民楼救火,在消防员到来前控制住了火势,未造成更大的伤亡损失。
正因守桥战士们一以贯之的奉献精神、忠诚行动,66年来,大桥哨兵已与大桥融为一体,为人民群众所关注、所敬仰。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当代的雷锋精神。
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职工:
扎根大桥,做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工人们正在更换桥枕。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2月27日中午12时40分,长江大桥铁路桥面2个小时的“天窗期”开始了,这个时段没有列车过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的工人们准时进入大桥铁路面,他们要更换第160、165号桥枕。
大桥铁轨下没有铺石砟,施工作业通道皆由厚木板和钢梁桥体连接。站在上面,一低头就能从板缝间看到几十米下的江面。工人们如履平地,拆配件、起旧枕、落新枕、安扣件……一连串熟练的操作之后,线路恢复如初。
铁路高速发展,对长江大桥铁路线的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取、奉献,扎根大桥,把自己紧紧铆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是武汉长江大桥车间工人们的真实写照。
今年是李志国进入车间的第8个年头。身为工长的他主动承担了不少重任。去年10月,他坚守岗位近1个月未回家。他说,“以桥为家是一种幸福,车间和宿舍就在大桥下,听着火车轰鸣声,我为能护好祖国大动脉感到自豪。”
雷锋,是工友们非常熟悉的名字。44岁的黄志国是“桥三代”,“父亲曾给我看过雷锋和大桥的合影。他说,长江大桥上有一百万颗铆钉,雷锋同志身上那种‘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就是养护大桥所需要的铆钉精神啊!”从父亲手中接过棒,黄志国很注重自己的所学之长,他先后研究革新桥梁作业工机具达7项,有效提高桥梁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大桥养护的特殊性,要求工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刻苦钻研,守正创新。胡建刚入路30余年,他带领工区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先后研制出“弯制钢筋平台及扳手”“勾螺栓防坠套”“改道辅助器”等9项技改成果,都是为大桥养护做的“小创造”。
“人在桥上,桥在心中。”工友们说,大桥就是他们工作生活的一座精神高地。要做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就是要以细求实、以质取胜,把每一件工作都力求做到精准精细,肩负起对国家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
长江救援志愿队总队长张建民:
坚持救人,每天擦亮“学雷锋”标识牌
长江救援志愿队一直默默在两江四岸值守救援。图为总队长张建民(前排右五)与队员在大桥下留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当年,雷锋还在这拍过一张照片呢!”
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是长江救援志愿队总队长张建民和队员巡逻的必经之路。每一次,他都会对身后的年轻队员们说起雷锋与大桥合影的故事。
2014年10月,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陈忠贵为救3名落水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直默默在两江四岸值守救援,用生命守护生命的长江救援志愿队浮出水面。这支成立于2010年的志愿队,如今已有43支队伍2000多名救援队员。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张建民无不亲历其中。
“遇险相救情深似海”“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英勇救人公益救援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位于武昌江滩东南门附近的长江救援志愿队办公室里,挂满了获救群众及家人送来的各式锦旗。
张建民也曾与其他队员一起,在长江中救起遇险人员20余人。长江中救人风险很大,张建民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你问我怕不怕,我怕!但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每次见到有人落水,想都没想“扑通”就往水里跳的时候,张建民从来都不觉得这是什么见义勇为。他说,这就是他该做的事。
张建民今年68岁了。“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还是能为大家服务的。”办公室桌上的显眼位置,摆放着“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岗”的标识牌。这块牌子,张建民每天都要擦一擦,“我在这儿的时间怕是比在家的时间都多!”张建民笑道。
办公室正厅有张沙发,张建民总是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供环卫工人前来休息。“我是在雷锋精神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学雷锋,就是要学会奉献,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
莲花湖民间湖长张爱华:
桥下护湖,老师学生一起传承雷锋精神
晴川初级中学老师、莲花湖湖长张爱华带领学生捡拾湖边垃圾。图为张爱华(左三)和学生们与大桥合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每周五下午5时左右,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们就会跟着劳技课老师张爱华来到学校旁、大桥下的莲花湖做志愿服务。学生们带上自制的打捞网和夹子来到湖边,清理湖面、捡拾湖边垃圾。
除了教师身份,张爱华还是莲花湖民间湖长。2月25日下午,她提前为班上的学生分了组,有观水鸟组、水质检测组、环保宣传组等。
“这一组沿着湖边走,清理垃圾。另一组同学跟我,取水样进行水质检测。”到了莲花湖,学生们在张爱华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志愿服务。
学生付梓墨跟着张爱华一块用试管从湖边取了一管水,随后用PH试纸测试水质。“莲花湖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走走看看,现在莲花湖的水质已经非常好了,时不时还能看到有水鸟栖息。”提起在莲花湖的志愿服务,付梓墨打开了话匣子。
“请您关注环境,共同爱护我们身边的湖泊!”参与环保宣传的学生吴檬檬拿出了提前准备的宣传单,向参观莲花湖的市民发放。“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请问他可以加入你们一起做志愿者吗?”市民马女士接过宣传单后向吴檬檬询问做护湖志愿者的条件。
“每一届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从环保入手为孩子们讲述志愿精神、雷锋精神,动员他们加入到湖泊保护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张爱华说,每次给学生们讲述雷锋的故事,他们都十分动容,“学生们得知雷锋叔叔曾经来过武汉长江大桥,还留下了一张合影,都非常激动。他们会特意跑去大桥下拍几张照片”。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张爱华说,“在校园中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多参与劳动,多参加志愿服务,让他们认同奉献光荣、劳动光荣。”
交通引导志愿者谭爱华:
桥边指路,十多年细致服务炼成“活地图”
谭爱华坚持做志愿服务已有十多年。图为谭爱华在中华路码头为过马路的行人做指引。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2月26日早上7时不到,志愿者谭爱华就从家里出发了。
一件红马甲、一顶小红帽、一枚红袖章和一面小红旗是谭爱华“执勤”时的全部装备。她执勤的地点在中华路码头对面的十字路口。一到执勤点,谭爱华就迅速进入状态,“现在是红灯,请大家等一等!”信号灯变红前,谭爱华会提前挥动手中的小旗子警示过马路的行人,提醒他们遵守交通规则。
谭爱华做志愿者已有十多年了,除了引导交通,她还热心为游客们指路。“昙华林建议您先坐公交,下了车再步行。”“黄鹤楼您可以先上桥,沿着大桥走,沿途还能欣赏江景。”谭爱华耐心细致地引导,吸引了很多游客点赞,还称她为“活地图”。
以前执勤时谭爱华只带一个大水壶,现在她纸笔不离身。有人来问路她就记一笔,搞清楚游客想要到哪里去,有什么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谭爱华说,外地游客问得最多的几个景点就是黄鹤楼、户部巷和昙华林,她就利用休息时间去做功课。谭爱华搞不懂社交软件上的“旅游攻略”,只会用电脑挨个搜问题——“黄鹤楼附近的交通”“昙华林附近的交通”……找到了答案后,谭爱华再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有时候轮休,我也会亲自从执勤点往热门景点跑,我知道这是个笨办法,但是不去走走,给人指路时我心里总不踏实”。
刚开始路线记得不熟,有人来问路,谭爱华还匆匆忙忙翻看笔记,后来周边所有景点的交通路线都记在了谭爱华的脑子里。“现在再有游客找我问路,我不仅能告诉人家怎么走,还能给他们规划一下旅游路线呢!”说到这谭爱华一脸骄傲。
做志愿者以来谭爱华收获了许多感动。有外地游客提着大包小包,赶着去卫生间时,会把包放在谭爱华这让她帮忙守着。“游客对我的信任让我心里暖暖的,做起志愿工作来也更有动力了!”
“我知道雷锋同志曾经与长江大桥拍过一张合影,我在执勤时刚好就能看到长江大桥。感到累了我就看一眼大桥想想雷锋同志,就像是他在给我鼓劲。”谭爱华说。
(统筹:朱建华 胡雪璇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余睿 通讯员张志伟 王石杰 王磊 朱丛蓓 余小菊 周庆子)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