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我国重要海洋综合科考船“东方红2”靠泊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双柳厂区的码头,开始为期28个月的大修。
1996年1月,“东方红2”船投身茫茫大海,以坚毅之姿和执着之心履行着探索和创新的使命。27年来,该船行程60万海里,航迹遍及6个海域,创造了我国科学考察工作的多项纪录,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考船。记者刘斌 通讯员周建仁 摄
我国载员数最多的海洋科考船
“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涉海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是中国最先进的海上综合流动教学实验室。该船始建于1993年,于1996年1月正式投入,是继20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实习船“东方红”号之后的第二代“东方红”系列船。
作为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综合性调查船之一,“东方红2”船总吨位3235吨,总长96米,型宽15米,设计吃水5米,结构吃水5.5米,最高航速18节,经济航速10节,采用双主机单可调螺距螺旋桨实现0.5-18节无级调速,续航力13000海里,自给力60昼夜,南、北纬60°以内无限航区。
该船是我国载员人数最多的海洋科考船,全船有92个居室,核定定员为196人。另外共有干性实验室、湿性实验室、通用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共计15个,总面积达325平方米,甲板作业面积330平方米。同时还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仪器设备等,形成了涵盖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学科较为完善的仪器设备体系。
曾获取宝贵万米海水样品
“东方红2”船上的救生艇。记者刘斌 通讯员周建仁 摄
入列20多年,“东方红2”船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60万海里的行程相当于绕地球28圈。其间创造了我国科学考察工作的多项纪录:首次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进行通量调查,首次穿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执行海洋调查,首次在西北太平洋执行海洋调查。
2016年9月,“东方红2号”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万米深海科考任务,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全海深CTD测量并获得宝贵万米海水样品,并首次在西北太平洋4500米深海成功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获得了诸多珍贵海洋观测资料,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是世界最深海沟。“万米深海行动计划”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重大战略任务的子任务之一,相当于“把人类的眼睛放到万米深海”。这一计划促使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提升至“引领世界深海科学创新”。
据介绍,“东方红2”船曾开展海上实践教学任务200多个航次;培养涉海专业本科生20000余名、硕博研究生近3000名;圆满完成国家系列重大科考航次近160个、国际合作航次30个;承载科研人员11000余人次;与国内外5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有着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合作。
负责此次大修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东方红2”船曾创造323天的年度海上作业天数的历史最高纪录,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发达国家科考船运作水平,是同时期承担国家重大海洋科考任务的绝对主力。
“整旧如新”确保再用30年
“东方红2”靠泊在武昌造船双柳厂区的码头,准备进行大修。记者刘斌 通讯员周建仁 摄
经多年使用,“东方红2”船的船体及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磨损、老化及功能下降。2022年12月16日,中国船舶武昌造船中标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大修项目。
3月16日上午,记者在大修现场看到,“东方红2”船停靠趸船旁边,纯白的船体在阳光下依然显眼,只是有些地方已经泛黄。
船上的雷达系统。记者刘斌 通讯员周建仁 摄
武昌造船生产管理部“东方红2”总建造师朱春元介绍,此次大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升级“东方红2”船原有主要船舶和科考功能,通过增加艉侧推、电站扩容、改造科考系统、调整实验室和作业甲板布局等措施,扩展其原有功能,并进一步改善完整稳性和水下辐射噪声水平,提高船舶综合功能、居住舒适性及适航水平,降低船舶的营运成本和维修成本,延长船只的使用寿命,“确保再使用30年”。
朱春元表示,武昌造船作为我国建造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科考船的造船企业,技术过硬,特别在科考设备方面,维修经验丰富。此次会依托国内第一个低噪声工艺实验室,将先进的安装技术和工艺应用于“东方红2”船的减振降噪。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李敏 赵海龙)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