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幸福的家庭是用金钱买不到的”,137封家书传承家教家风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3-04-02 18:3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4月2日,周末,一场小型的家庭读书会,在叶少雄女儿叶杨位于东莞的家中举行。又到清明,父亲叶培元已离开9年了。诵读着父亲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叶少雄的眼睛湿润了。睹物思人,父亲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

  叶少雄(右一)举办家庭读书会纪念父亲。

  叶少雄今年68岁,是青山区冶金街道居民,他整理父亲40多年的信件并编辑成书的故事,如今已被街坊邻居们熟知。

  叶少雄在为筹建中的家书展览馆整理资料。记者覃柳玮 摄

  《叶培元家书》共收录了137封书信,从理想抱负到思想修养,从杜绝陋习到廉洁自律,从为人处事到加强学习,涵盖了教育子女成长的诸多方面。见字如面,薄薄的家书见证着时代变迁,也记录者叶家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份难得的家教家风活教材,《叶培元家书》如今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叶培元家书》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记者覃柳玮 摄

  “到生产劳动中去刻苦锻炼自己”

  当个工人,不要当干部,更不要去坐办公室,要有到生产劳动中去刻苦锻炼自己的思想准备,要到工人阶级中去接受再教育。

  ——摘自《叶培元家书》1976年10月1日

  叶少雄回忆,父亲寄回家的第一封信,是1969年8月15日。

  叶少雄当时在上小学6年级,父亲在离家40多公里的沔阳县通海口区(现“仙桃市通海口镇”)任区长。工作繁重加之交通不便,父亲一年只能回家两三次,书信便成了父子间的主要沟通方式。

  叶培元在第一封信中写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通海口全部是供应百分之四十的麦米,区里和各机关都是吃麦米,在粮食上要精打细算,切莫马虎。我们区最近两天大雨就渍了四万多亩田去了,区里还是叫我搞水利,我准备明天就上堤去,主要是带一千多民工搞堤防的修补和处理裂缝。”

  叶培元在通海口区工作期间,长期在生产队蹲点,办试验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偶尔到父亲的工作地点,叶少雄见到的是不一样的父亲,他回忆说:“我常常看到,精干黑瘦的父亲戴着一顶斗笠,衬衣的袖子卷得高高的,脚蹬草鞋,裤腿常卷起,膝盖处是两个大的补丁,办事、下乡总是一辆半旧的自行车。”

  因为工作突出,叶培元多次获得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971年,叶培元明知自己身体不适,但仍坚持工作,病情加重导致肝硬化腹水,在工作岗位上病倒了,被送往武汉就医,医生当时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1976年,叶少雄参加工作,他成为武钢的一名工人。刚进厂面临工种选择,叶培元在信中建议儿子当个工人,要在工人群众中去汲取营养,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叶少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热轧厂的设备从国外进口,工人们不认识外文标识。叶少雄坚持自学,他花6年时间掌握了英、俄、日三门外语。作为班组长,他还为工友们上课,教大家认识设备上的关键术语。叶少雄是武钢“三争精神”的亲历者,工作期间,他多次荣获武钢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叶培元是一个慈父,但也非常有原则。1977年,叶少雄从东北实习回来后,养成了与熟人吃饭时上门买水果的习惯。父亲写信教育他:“遇到得意的事就忘乎所以、沾沾自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灰心丧气,这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你我除了父子关系,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不能看到一个党员,而且是一个年轻的新党员,有错误的东西不批判。”

  叶培元家书的手稿。记者覃柳玮 摄

  “千万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

  再次希望你要加强学习自修,不管考不考大学,都要学习钻研技术,千万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不学无术的人,今后是无有前途的。

  ——摘自《叶培元家书》1977年10月23日

  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掀起学习热潮。叶培元找到两份复习提纲,随家书分别寄给了叶少雄和女儿叶少英。

  叶少雄当时正在湘潭电机厂实习,父亲给他制定了复习计划:“用一年时间复习好高中的全部功课,扎扎实实达到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专攻大学外语课程,兼学点数理化知识。”

  1979年,叶少雄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俄语及总分过线后,又参加了口试。最后虽未能如愿,但父亲多次写信鼓励他自学成才,希望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修文化课程,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叶少雄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父亲经常会给他们兄弟姐妹4人写信。

  大妹叶少英在武汉教师进修学校读书期间,叶培元除了帮助购买书籍、词典,更是在书信中不断提出学习古典文学等方面的建议,指出女儿在学习中的不足。叶少英回忆说:“父亲多次批评我,作为语文教师要练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他要我要把字典、词典当作小说来读。他还会用红色笔将我写给他的信修改得密密麻麻,再反馈给我去体会。”叶少英在武钢十一中任教30多年,成为一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武汉市优秀语文教师、百优班主任等称号;三弟叶少平靠自己的努力自主创业;小女儿叶少琴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直接受到父母的教诲,后来成为一名政法干警,曾获仙桃市十佳干警称号。

  记者翻看《叶培元家书》,勤奋好学、艰苦朴素、正直厚道、奋发有为等主题贯穿始终。

  除了给儿女写信,叶培元还给孙辈们写信。他在2003年写给正在读大学的孙女叶杨的信中说:“加强思想品德修行,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十分重要,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规范,要有大学生的风范。”如今叶杨也已为人母,她时常会把爷爷的家书读给孩子们听。

  《叶培元家书》。记者覃柳玮 摄

  “幸福的家庭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一个和睦、健康、充满活力的幸福家庭,是用金钱买不到的,金银财富不等于幸福,这点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摘自《叶培元家书》1994年3月2日

  “婆婆”是叶培元在家书中经常提到的人。“今带来人民币40元,给婆婆两元零用。”“你和少英要对婆婆好些,不要惹得婆婆生气。”“婆婆这几天还好吗?我很挂念,叫婆婆注意身体,你们要听话,帮助多做些家务事,不要淘神。”

  叶培元口中的“婆婆”是他的继母杨凤兰,叶培元的生母1939年去世,在叶少雄的记忆里,父亲对“婆婆”如亲娘一般。

  叶少雄清楚地记得,叶培元的侄子三友有一次写信时忘了问候“婆婆”,叶培元专门借此事教育儿子。“婆婆不单是我们家里的老人,而且也是我们叶家这几家的老人。不但是你的婆婆,而且也是三友他们的婆婆,他写信来为什么连婆婆都不问候呢?我看了信也很生气,他真是不懂事,我写信去已经批评他了。”

  长辈的垂范对良好家风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叶少雄也将这些精神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我与女儿叶杨多是电话联系,在思想上,我要求她艰苦奋斗。叶杨大学时就入了党,后来又继续攻读研究生,如今她已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在生活中,我要求她朴素节俭,不要和别人攀比。”今年春节,叶杨为了让外地同事能回家过年,主动提出值班,叶少雄很欣慰。

  从1969年开始到2014年去世,叶培元书写了几百封家书。2019年,叶少雄开始着手整理这些家书。2021年9月,共15万余字的《叶培元家书》出版。叶少雄说:“家书抵万金,它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也是家教家风的重要传承。父亲总说,理想的人生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他的教诲是我们几代人做人的准则。”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陈霞)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