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9日讯 “老武汉人喜欢用铁路内外来划分汉口,对老房子格外有情结。”29日中午,汉口历史风貌区游人如织,一群志愿者在青岛路、胜利街、中山大道和黎黄陂路,带领外地游客“走读”历史建筑。
志愿者许帆叶在黎黄陂路上讲解历史建筑。 汪赤军 摄
在平和打包厂旧址,武汉市第十六中学教师邱旻洁娓娓讲述英国商人在汉口开办棉花打包厂的历史。百年建筑独特的工业风吸引大批游客拍照,长春街小学三年级学生平阅好奇地对货物滑道发问,位于鹅社书店艺术馆内的蒸汽阀门也引发众人围观。
从黎黄陂路到珞珈山街,志愿者许帆叶对一排排的历史建筑如数家珍,中共中央机关、高氏医院、汉口万国医院和周苍柏公馆的前世今生,吸引不少大学生“特种兵”旅行者跟随倾听。
志愿者邱旻洁在鹅社书店艺术馆讲解平和打包厂的历史。 记者万凌 摄
当天,来自上海的高翔专程来到武汉参加“走读”活动。与邱旻洁、许帆叶一样,高翔曾经是武汉城市文化与历史建筑导览志愿者。在她眼中,汉口历史风貌区与上海外滩很相似,一栋栋老建筑让她在异乡有了家的感觉。
去年,高翔回到上海后加入了苏州河导览志愿者团队,但她依旧关注武汉。去年国庆节和今年“五一”假期,她两次故地重游,感慨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发现了武汉的历史文化之美。
高翔分享自己“走读”汉口历史建筑的故事。 汪赤军 摄
“只有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来自安徽的方女士一家生活在汉口历史风貌区。当天,他们边走边听志愿者讲解历史建筑。她说,节假日和周末,她经常带孩子逛老房子。志愿者讲了很多铭牌上没有的知识和故事,一路听下来收获颇丰。
当天,2023年江岸区第五届“举旗铸魂·走读江岸”城市文化与历史建筑导览志愿者招募启动仪式在鹅社书店艺术馆举行,张亚丰、周厥美两位志愿者分享了他们“走读”历史建筑的初心故事。
据了解,“举旗铸魂·走读江岸”城市文化与历史建筑导览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于2017年,由江岸区委宣传部和江岸区文旅局指导开展,旨在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走进江岸和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以老建筑为脉络,讲解老汉口的近现代商业文化、里分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
该项目负责人王毅介绍,多年来,团队累计进行266场公益导览,服务市民游客逾6000人次,获得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今年,团队计划招募30名志愿者,其中导览讲解员上岗前须经过面试、培训和试讲。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通过公众号“city walk行走城市”报名参与。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通讯员刘恋 王毅)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