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位专家劝曹跃琼,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做这个领域。十年后,她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所在城市,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推介自己的项目,那位专家成为座上的评审专家。这次,他对曹跃琼的项目投“赞成票”。
这是武创院创新靶点药物研究所专家论证会现场的一幕。
“充分感受到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力、高效和创新。”8月21日,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凯基因”)董事长曹跃琼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用“相见恨晚”四个字形容此次合作。
2022年4月,武汉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当月,作为武汉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武创院正式启动。
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武创院自诞生之日起,铆足干劲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聚合、引导、撬动作用,推进数十个重要项目落地。
武创院本部大楼,截至目前,武创院共组建挂牌成立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9家、公共服务平台5个。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今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发布,锚定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从武汉新城迈向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武创院将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实打实的重大项目,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武创院共组建挂牌成立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9家、公共服务平台5个,院士专家领衔的20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先后在汉成功落地,集聚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这份武创院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武创院到底“创”在何处,“新”在哪里?
张江药企联手武创院
创新药物靶点验证项目落地武汉
8月25日,武创院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软件、仪器对芯片设计制造全流程进行仿真计算和测试。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吉凯基因是上海张江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半年前,吉凯基因董事长曹跃琼带队与武创院院长李锡玲及团队成员初次见面。
“整个下午,我们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壁垒的深刻见解,专业、务实的作风,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曹跃琼说,当天就达成了基本合作意向。
随后6个月,武创院团队与吉凯基因保持着密切沟通。“有时为了突破过往限制解决某个问题,5次、10多次不厌其烦地商讨,具备高效的协同创新力。”在曹跃琼看来,产学研医政资等创新要素由于所处位置不同,从而有着各自关注点,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难一公里”。而武创院的协同创新机制恰好破解了这道难题,“尤其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工作方式,我很感动。”曹跃琼说。
在新药研发体系中,创新药物靶标的发现,为快速、高效地开发新型药物提供了巨大契机,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普遍将靶标发现能力与生物医药研发结合,重点开发创新靶点药物。相比之下,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企业靶标发现能力欠缺,重点针对已经成熟的药物靶点开发跟随型新药。
而武创院创新靶点药物研究所聚焦创新药物靶点发现与新药分子发现,助力开发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分子,建设国内领先的原创新药发现和转化体系。
一方拥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资源,一方掌握新药发现的前沿技术。为科学家搭建发现验证靶点的创新平台,这是武创院助力武汉打造万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的又一生动实践。
这个月,两位一流临床科学家的创新药物靶点验证项目将在这个平台落地。
老科学家最新科研成果如愿走出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右一)在给暴发性心肌炎的病人查房。
这段日子,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汪道文教授来说是“累并快乐着”。
累,是忙着给暴发性心肌炎创新诊断系统申报国家认证批准;而令汪道文感到快乐和欣慰的是,这项研发成果终于在武创院的大力帮助下从实验室“走了”出来,不再“躺在专利中、文章里”。
根据现有数据统计和估算,在我国14岁以上人群中,每年暴发性心肌炎发病人数可能在3万至5万人,如果加上儿童人数则可能翻倍。
“极早发现、极早诊断、极早正确治疗能挽救90%以上患者的生命。”2014年,汪道文带领团队研究制定救治方案,使病死率由50%以上降至5%以下。3年后,这一“中国方案”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发表,为全球提供了第一份可供遵循的暴发性心肌炎诊疗共识,也成为暴发性心肌炎诊疗的行业规范,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方案在全国推广和实践,获得大量临床的证据后,2023年升格为《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并将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
如何让这一科研成果做成产品、造福更多中国人,成了汪道文面前的“拦路虎”。他坦言,曾多次与企业、相关机构合作,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
“这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呀。”正当汪道文一筹莫展之际,武创院出现了。为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武创院密切配合光谷生物城生物办及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科创局,争取区级“3551人才”和“揭榜挂帅”政策支持,积极协调了办公场地。
很快,又一难题来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没有投资机构介入,汪道文的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武创院创新性地使用“拨转股”的方式,破解了这道难题。
“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避免了过多稀释技术团队股权,后期在市场化融资时再转成股权,确保财政资金收益。这种创新的支持方式与嫁接资源的能力,也是武创院所独有的。”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模式,解决“市场判断失灵”问题,武创院探索完善“拨转股”项目资金池管理机制,建立规范化项目遴选机制,策划和推进一批产学研项目落地。
全方位的服务令这位老科学家倍感振奋。在武创院的支持下,汪道文带队开发出暴发性心肌炎创新诊断系统,目前,创新靶点免疫试剂和配套检测仪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认证批准。
从事临床研究40余年,汪道文已获得29项专利、7项科研奖项。“以前,手上握着科研成果心里还是没底的,一想到无法转化、不能帮助到更多的病人,这种无奈的感觉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汪道文说,正是武创院把市场和科研成果有机连接,让他的专利有望真正成为造福人民健康的“利器”,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几天前,汪道文的项目公司科泰生物成功入选东湖高新区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发榜方名录。
“七位一体”打通“最难一公里”
武创院绿色智能船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论证会。
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更多“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北斗七星式”创新共同体。
“政产学研金服用”是指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学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做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
“‘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七位一体,犹如北斗七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一体布局,驱动发展的齿轮加速前进。”
在武创院相关负责人看来,就是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堵点。
“创新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将带动湖北在绿色智能船舶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半个月前,武创院绿色智能船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创新中心由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武创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咸宁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
“我们集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链接技术资源、应用场景、金融资源、政策资源,把军工企业、本土国有企业、高校院所、民营企业黏合在一起,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中心合作各方聚集了新能源船舶技术成果落地与转化必备的资源要素。
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武创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湖北路径,打造湖北战略性科技力量,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行深致远。未来,这里将集聚50名战略科学家集群,引进百家以上产业链核心企业落地,撬动百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湖北创新发展,在高端工业软件、医疗装备、集成电路等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耿尕卓玛)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