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又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一幅推动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政策频落释放改革红利。《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显示:全省88.4%的公立中医医院安排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105个;形成了蕲艾、黄连、茯苓、天麻等“十大楚药”品牌,规模以上中药企业162家,营业收入375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9%;全省3人被评为国医大师、5人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2人入选岐黄学者,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武汉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成果转化高地、健康产业高地,到2025年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荆楚中医药文化禀赋优厚,源远流长。
“鱼虾腥就岸,药料香过岭。”近代汉口中药材进出口量在全国仅次于上海,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
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激励我们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国潮兴起带火中医养生。中药版酸梅汤上热搜,只是青年养生潮流的缩影。根据节气变化调整食疗方子,药膳、中药茶饮登上餐桌;选择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法放松身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传统养生功法拥有了更多年轻粉丝。
传统瑰宝焕发独特光彩。创新不泥古的针法、发挥古义的复原疗法、独具一格的综合疗法等中医药特色技术和疗法的时代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特色康复、中医治未病、老年健康中心,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优势明显、大有可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中药龙头企业和品牌愈发响亮。
时代春风下,中医药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绚丽图景。在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指导下,长江日报携手湖北省医院协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药灸分会举办“2023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中医惠民惠老行动”活动,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医药特色品牌的成长密码和精神内涵,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助力中医药产业趁“东风”、乘“东风”、成“东风”。
(策划 | 长江日报健康传播中心)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