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0日讯(记者李昕宇)“将地面上的5G和互联网飞到天上去……构成一个能够为全地球、全人类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11月20日,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专题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论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与应用》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畅谈我国卫星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发表主旨演讲。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李德仁介绍,目前我国已发射500余颗卫星,我国卫星事业正由“从无到有”向着“从有到好”发展。其中,我国光学雷达卫星的分辨率在民用领域已达到0.3米至0.5米水平。
“我们的问题是天上的遥感、通信、导航等卫星各自独立、互不联系,没有形成一张网,所以信息不能融合在一起,服务滞后很严重。”李德仁介绍,2013年至今10年间,国家投入资金解决“卫星成网”问题,致力于把信息的分离变成时空的融合,把服务迟缓变成服务畅通。
“这个目标我们科研已经做完了,现在需要的是产业化。”李德仁说,希望组建形成一个“天网”,把信息通过通信卫星传到地面,再通过5G+传到手机上,实现太空与指尖的互联。
在李德仁的带领下,目前武汉大学已研制出3款卫星并已发射升空。据介绍,2018年,珞珈一号01卫星发射成功,目前已完成夜光遥感130米地表分辨率数据的发布与运行服务,用户包括美、英、德、法等16个国家,初步验证了低轨卫星增强北斗与GPS导航卫星信号的可行性。今年1月,珞珈三号01卫星发射入轨,成为首颗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遥感卫星。5月,珞珈二号01卫星发射入轨,目前已建成业务化的“云+端”遥感应用系统,将首次实现“天+端”移动设备操控高分辨率SAR卫星应用服务。
打造天地连接成网的“地网+天网”信息基础设施,在李德仁看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中国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系统搭建完成后,它是智能的并且能够服务各行各业,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