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每亩地多产红薯1吨多,他是如何做到的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3-11-29 19:2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9日讯(记者杨佳峰)一个月前,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曾德芳教授的水稻试验田获得大丰收 ( 点击阅读此前报道 ),11月29日,他的红薯试验地也迎来大丰收,亩产量足足比普通的红薯地多出1吨多,村民啧啧称奇。

  11月28日早上7点,曾德芳开始收获自种的红薯。通讯员苑丁 摄

  红薯在红安当地被称为红安红苕。红安红苕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红苕以其品质好而著称湖北,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制作淀粉。红安县常年红苕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年产量5000万公斤以上。

  “之所以选址红安,是希望我的试验能影响到更多的红薯种植户。”曾德芳教授将红薯试验地设在红安县城关镇王贵轩村华文种植合作社。

  今年4月,曾德芳在这里选取了两块红薯地,一块地的面积为1.82亩,一块地面积为0.74亩。前者采用“禾之壮”滴灌加叶面喷施的办法,后者还是常规种植。红薯苗采用的是本地普通品种“普薯32”,移栽后,曾德芳带领团队参与田间管理。

  “每亩增产超过1吨。”27日,经过一天采摘称重,曾德芳发现采用“禾之壮”种植的1.82亩红薯产量为5400公斤,而常规种植的0.74亩红薯产量为1440公斤,换算成亩产量,前者2967公斤/亩;后者1946公斤/亩。“也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用了‘禾之壮’的红薯亩产要比没用‘禾之壮’的红薯亩产多一吨多一点,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刚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通讯员苑丁 摄

  “禾之壮”是一种特殊肥料,其主要成分是从虾壳蟹壳中提炼出来的多糖高分子聚合物。是由曾德芳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集肥效和药效为一体的有机水溶肥,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前,在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也进行类似试验,均获得不错的效果。

  “增产很明显。”在红薯地里见证曾德芳的收获后,种植有千亩红薯的村民谭绍文给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红薯地总共使用“禾之壮”2瓶,兑水500倍后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冲施一次,后续仍用500倍稀释禾之壮后两次叶面喷施,所有成本加起来每亩不到300元。红薯按最低1元/斤的田头价出售,其毛利也比没用“禾之壮”的红薯每亩多2000元收入。

  曾德芳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对使用“禾之壮”的红薯测试甜度和淀粉含量。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