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 在平均20米深、相当于7层楼高的隧道底部,武汉首条地铁环线12号线盾构区间别有洞天,平均气温30℃,地铁施工人员身着单衣,操作盾构机开挖掘进、管片拼装,十分忙碌。截至目前,12号线地下共有18台盾构机正全速推进,线路“进度条”不断被刷新。
1月11日,钢都花园站至园林路站区间(简称“钢园区间”)右线盾构机刀盘、盾体、盾尾完成接收,标志着右线区间顺利贯通,预计春节前可实现左右双线贯通。
12号线钢园区间右线隧道已贯通。 通讯员袁永华 摄
武汉地铁股份公司业主代表周珣介绍,钢园区间全长1195米,地处长江一级阶地,最大埋深22.63米,地层为粉砂、粉土,渗透性强,打个比喻:盾构机就像在“水袋子”里施工。
“为攻克富水砂层,项目部严控盾构机始发,采用‘马蹄形’钢套筒新工艺,相较于常规套筒始发更加安全,且优化了工序,至少节约两个月工期。”周珣介绍,该技术应用在武汉地铁施工尚属首次。
什么是“马蹄形”钢套筒技术?施工方武汉市政集团隧道公司盾构分公司常务副经理余守龙介绍,在盾构机外部安装一个钢套筒,形成封闭空间,内部填充密实,进行保压处理,为盾构机创造一个穿越土层时的压力环境,避免破除洞门时出现涌水涌砂等风险。
余守龙介绍,掘进过程中,他们利用盾构大数据平台不断对比优化掘进参数,并注意同步注浆配合比和二次补浆,最终将沉降控制在设计和规范要求范围内。
“我们在隧道内建立了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定位网络,解决了以往人员进隧道就‘失联’的问题。”武汉市政集团隧道公司该项目总工程师董晓丽指着自己戴的一顶智能安全帽介绍,安全帽上有定位系统、摄像头,在隧道任何角落可与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并将安全帽记录画面传至云端。
施工方项目总工程师董晓丽头戴智能安全帽,检查钢园区间右线隧道。 通讯员袁永华 摄
运送管片的电机车也安装了定位系统,指挥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可以实时掌握人员在地下位置情况以及重要施工设备的移动轨迹。
在地面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该区间盾构相关数据,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工地数字化管理,可以召开实时会议,实现实时指挥。通过自动采集在线数据和微信小程序人工录入,实时获取盾构掘进参数,掌控施工状态,快速定位精准维护故障部位,让监管更有“数”,让环境更安全。
12号线博四区间左线隧道正拼装管片。 通讯员袁永华 摄
“本月,12号线有多台盾构始发。”武汉地铁股份公司二级项目经理朱艺介绍,在汉阳博览路站至四新南路站区间(简称“博四区间”),左线盾构始发,标志该区间正式进入双线掘进阶段;在武昌秦园路站至公正路站区间(简称“秦公区间”),右线盾构始发,准备下穿沙湖。
12号线秦公区间右线盾构机正在掘进。 通讯员朱菲 供图
12号线共有72个单线区间,截至目前,已贯通9个,有18台盾构机正在地下掘进,还有3台正在做始发准备。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曾斯 袁永华)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