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加紧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新洲智造”铆足干劲“开门红”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4-03-02 07:1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

  推动产业转型加速产业焕新

  建设航天航运现代产业新城

  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表示,二次创业再出发,2024年,新洲区紧紧围绕建设航天航运现代产业新城,打造生态文化宜居宜业新区的发展定位,以开局就保持奔跑的节奏、拼抢的状态、攻坚的气势,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提信心、抢先机、优服务、强保障,全力抓好一季度各项重点任务,坚决确保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

  一是强化重点服务稳增长。落实区一季度“开门红”工业稳增长加力行动工作方案。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组织推进工作力度,确保全区一季度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围绕一季度工业生产目标落实,强化监测分解和走访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工业稳产增产。抓好春节期间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和节后开工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和供应链通畅。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努力实现8.5%,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尽早实现全部复工复产。

  二是强化项目开工强支撑。以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抓手,紧盯重点项目,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入库纳统、完工投产。针对一季度应开项目,逐一制订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跟踪预警、现场督办,推动尽开快开。重点跟踪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强化包保服务和要素保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航天特种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启动,加快中山金马项目、锂鑫智能焊接设备制造基地、东湖高新星谷科技园、力龙航天智慧应用基地等项目顺利推进。力争一季度工业投资实现同比增长15%以上。

  三是强化企业培育促成长。全面落实市、区相关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做多、做优、做大、做强。结合企业2022年—2023年经营状况,建立工业企业“小进规”培育库、成长型企业培育库、退规风险库,完善应税收入1000万元企业统计表,分解2024年工业企业“小进规”目标至各街镇,进一步强化运行监测和动态调整,加强“三库一表”调度工业企业进规稳规。

  四是推动转型加速产业焕新。以建设航天航运现代产业新城为契机,聚焦高端装备、智能建造、船舶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育龙头、壮链条、建集群,加快提升产业创新活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以省市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为契机,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分行业、分区域、分批次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支持火箭公司健全“快舟”火箭型谱,推进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制。支持空间公司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楚天星座”建设,加速验证星发射与星簇完善。支持行云公司推动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依托武船集团,大力推进绿色智能船舶、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新洲船舶制造聚集区。加快项目招引建设,围绕重点领域与链主企业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以2024年在武汉主场举办的航天日、航天高峰论坛为契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做大产业规模。加大项目落地建设要素保障力度,充分发挥部门主动性,加强重大项目常态化协调调度,推动锂鑫、通威等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一周前,由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以下简称武昌造船)为希腊航运公司(Athenian Sea Carriers)建造的18500DWT油化船1号船顺利开工。

  “与市场主流船型设计相比,它具有绿色环保、装载量大、燃油效率高、排放低、碳足迹小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武昌造船有关负责人介绍称。

  距离武昌造船不到4公里的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工程)去年入选武汉市“2023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新洲区这两家“国之重器”企业,从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上的新成果,看新洲智造铆足干劲“开门红”的硬核实力。

  加紧打造“绿色”船舶

  武昌造船船舶总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智能管加生产线。

  一年前,武昌造船联合中船贸易成功承接批量18500DWT油化船新造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武昌造船在中小型化学品船领域的竞争力,稳步实现中小型化学品船的建造批量化。

  “我们在充分总结油化船建造经验的基础上,从设计、建造等方面全面深化对标,积极推进新工艺工法创新,持续优化油化船建造方法。”武昌造船有关负责人说,针对货舱特涂施工、槽型舱壁加工等重难点项目,团队在认真分析建造风险后,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

  记者了解到,几个月来,武昌造船还开展了货船油泵台安装技术攻关,优化改进船台特涂、不同厚度槽型舱壁焊接等关键工艺,助力公司产能释放和建造效率提升。

  走进船舶总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的生产指挥中心现场看到,智能产线控制系统(BCS)可实现对具有一定限制条件管件生产的柔性管加生产线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任务的合并标序,实现有序生产。

  “通过监控并控制产线单元,我们实现了安全、有序、高效的无人化生产。”武昌造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抓取法兰、法兰视觉扫描、机器人自动组队、机器人自动点焊、机器人同步焊接……记者在船舶总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智能管加生产线现场看到,只需要扫描部件上的二维码,实时获取的加工信息便可“指挥”机械手臂完成一系列加工工序。

  “以前这些工序全部由人工完成,现在机器人取代人工,不仅焊接精度更高,质量也更可靠。”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将中小型油化船打造成主建船型之一,在油化船的设计、建造和管理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武昌造船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整合资源,强化创新机制,秉承“为国防打造精良装备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使命,为客户打造工艺精湛、质量过硬的绿色精品船舶。

  下半年,卫星产业园将投用

  空间工程总体部自动化生产线。陶康 摄

  与武昌造船相隔不到4公里的空间工程,是一家集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于一体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公司。

  走进空间工程公司卫星柔性智能制造工厂的智能总装生产线现场,记者看到MES终端接收到工作指令后,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机械手臂搭载了力觉和视觉融合的功能,这个总装生产线由4台人机协同工作站组成。”空间工程公司产业发展负责人介绍道。

  为打造小卫星的批量化生产能力,企业通过“信息软件柔性+设备硬件柔性”,实现了不同产品的柔性共线生产。在广泛应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还实现了生产过程质量数据100%采集和卫星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

  2021年5月,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卫星产业园建成,首颗“新洲造”卫星顺利下线。

  据了解,该产线投用两年多来,经过不断迭代优化,实现了不同产品的柔性共线生产,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不同型号卫星的组装、集成、测试等生产任务,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截至目前,该产线已完成数十颗卫星下线。

  眼下,卫星产业园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将建设卫星配套产品部组件研制厂房与科研配套保障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将具备卫星核心部组件、单机产品自主研制和吨级大卫星平台总装集成测试的能力。

  “这是新洲智造实现换道超车的崭新赛道。”新洲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洲区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深地深海深空、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发展主引擎。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武经宣 梁凯)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