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创地产”第39届楚才写作大会
于12月8日成功举办
众多命题中,哪个题目是“人气王”?
作品数据统计
小学组
选择1号题《其实,______》选手最多
初中组
选择2号题《平视与仰望》选手最多
高中组
选择2号题《孤独与喧嚣》选手最多
(点击查看第40届“楚才”命题)
关于“楚才”评审
12月11日,第40届“楚才”评审大会在长江日报社召开,初选评审工作正式开启。
经过两天的后台数据整理,作文(按年级、题号)归类工作完成,已全部分派到近200位评委手中。此次初选仍采取线上评卷模式。评委进入评审系统后,无法看见学生的任何身份信息,全部“盲评”。
初选评审工作分初评、定评、终评三个阶段,这是“楚才”的传统,历来严谨细致、耗时较长。
广大学生、家长关心的决选时间,将根据初选评审进度和中小学生方便综合考量,另行安排、通知,不会早于2025年春节前。
“楚才”严禁抄袭
对抄袭和基本模仿、套用他人(包括AI生成)作品的行为“零容忍”。来自多个界别的评委们阅读面非常广,同时会借助多种“查重”手段,随时对有“嫌疑”的文章进行甄别、查证。查实有舞弊行为的,一律作淘汰处理。
关于“成人化”问题
“楚才”提倡“童真童趣”,但少年作文中的“成人化”语言、思维、技巧,只要出自本我,表达自然,与题材、主题、人物贴合,我们是欣赏的。“楚才”反对的,是成人的重度参与、协助,甚至直接代笔。楚才评委将从思维、结构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甄别。凡发现带有明显成年人参与“痕迹”的作品,经专家研判后,会视程度不同予以降级甚至淘汰。
评委说评审
田天
真正回到“我手写我心”
田天,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湖北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一年一度的“楚才写作大会”,堪称万众瞩目的城市盛事,不知惊动江城多少家庭、学校,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拿起笔来,科学审题、大胆构思,灵感迸发、脑洞大开!
在我家,可以说祖孙三代都和楚才结缘。我是三十多年前就参与楚才阅卷的资深评委了。80后的儿子、00后的侄女和10后的孙子都曾参与楚才大会,到这个超级“考场”一试身手,他们有时铩羽而归,有时也小有斩获。我总是对他们说,要胜不骄败不馁,能参与就是很好的锻炼,能有所提升就好。
现在,初选作品已经提交,入围的同学还将参加决选,在此我想给孩子们提点建议:不管你选定什么题目,最好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即使写童话、写科幻也要有“真实感”;就是说,面对任何题目,都要真诚写作、真心表达、真情抒发,你都要忠于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作文灵不灵,我手写我心”。动手之前不要担心是否获奖,也不管今后当不当作家,你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句,仔细检查每一个标点符号,因为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作文”并不是一件小事,甚至可以说是“头等大事”!
蔡俊
孩子们总是让我惊喜
蔡俊,儿童文学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导师,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我加入楚才的评审队伍至今快十年了。可以说,我的创作和研究都得益于楚才。参加楚才评审,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对楚才强调“童真童趣”的理念非常认同,虽然孩子们的作品并不完美,但我总是被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孩子们总能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提炼出独特的视角,并用文字构建起一个个神奇的世界。
孩子们总是让我惊喜。比如2022年,我在初评时就读到了《蜗牛的抱负》这篇文章。小作者用童话的体裁、暗喻的笔法、诗意的语言写出当代小学生的困惑,既有深度又不失童趣。我当时就眼前一亮,推了特等奖,并为它写了一段很长的点评。后来得知这篇作文真的获得了特等奖,我简直比自己得奖还高兴。我还专门关注了这位小作者的采访,当看到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当小说家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作为评委的高光时刻——因为我发掘了一颗未来的文学新星。
范建民
细节描写非常重要
范建民 中小学高级教师,光谷第三小学校长,东湖高新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与“楚才”结缘于1998年。那时我毕业分配到一所村小任教,学校资深老师告诉我学校还没有学生在“楚才”获奖。我当时就暗下决心要打破“零纪录”,次年本人辅导的学生舒敏同学就获得了楚才三等奖。这些年来,我辅导的学生已有20多人获奖。
2022年,我受邀参与评审工作,对“楚才”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感觉到“楚才”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学生们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从个人成长到社会现象,从历史文化到未来科技,展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多元观察和思考。
评审中,我发现不少获奖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真挚的情感流露和细腻的细节描写。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文本情境之中。同时,许多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采用小标题、多人称讲述、多角度切换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余坦坦
期待遇见下一个“惊喜”
余坦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江日报高级编辑,武汉散文学会副会长
今年楚才评委名单公布后,我在朋友圈中写道:去年本人推评的两篇文章(题为《懂事是什么》《青春纪念册》)荣获特等奖,希望今年再遇“惊喜”,再推“华章”……
我长期担任新闻编采工作,也可以说是“阅文无数”。然而我对楚才阅卷工作却是情有独钟。
说实话,大部分的楚才作文都很稚嫩、浅显,有的甚至还不能称为一篇文章,毕竟作者都还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嘛,生活底蕴不厚,哪来文思之泉?然而就在这看似贫瘠的“文字沙丘”上,你却总能看到一株、几株有时甚至是连片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小树,树上还盛开着姹紫嫣红的各式花朵。
几乎每次阅卷,我都能看到几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这些好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我们这些成年人甚至作家绞尽脑汁也未必能鼓捣出来的“新奇”感,真是令人惊喜。每当遇见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似的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面对这些文字,我自认甘拜下风:尽管我写了一辈子文章,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书写与文字俱佳的文章来的!
刘影
我在楚才当“星探”
刘影,武汉常青一中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十几年前,我时常在武汉本埠报刊上发表些小文章,有一段时期,每个月都会在《长江日报》上“露露脸”。这引起了当时楚才评审负责人的注意,邀请我担任楚才评委。
对于这份信任,我十分珍视。“楚才”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我们评委提供了观察和挖掘文学新人的机会;同时,它也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一面镜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孩子内心以及反思教育行为的契机。
加入楚才评委团队以来,每年的评审工作我都没有缺席过。经我之手,每年大概会评审几千份参赛作品。
“楚才”特等奖的发现过程,颇像星探发掘明星。在过去两届的终评中,有几篇作品让我眼睛一亮。比如第38届高一组杨蓓蕾的《玫瑰也好,烈风也罢》,敢于为少数群体发声,体现了少年成长与自我救赎,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第39届九年级组杨熙曼的《一起望春》,用科幻体裁承载“亲情”主题,构思巧妙,极具想象力;第39届高二组戚翰雯的《影壁前的回首》,富有哲思,旁征博引,用一系列隐喻展现了人类的精神面貌……这些作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写下长长的评语,力推为特等奖候选作品。最终,这三篇都获得了万里挑一的特等奖!
非常期待在今年的评审工作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并发现新的“新星”。
李思辉
于万千萤火中打捞那轮“皓月”
李思辉,中国科学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知名评论员、报告文学作家
参加多届楚才评选,最令我期待的就是,在每年成百上千篇参赛作品中,邂逅那些非凡之作,为之拍案叫绝,为之难以释怀,甚至为之泪流满面。
比如第39届“楚才”,初中组一篇题为《青春纪念册》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小作者没有局限在时光流逝的小“我”的哀怨里,而是介绍了她那位活泼调皮、性格直爽,但家境不好的“闺蜜”,写到了她一点点与自己成为闺蜜的过程,她们的许多美好约定,以及因为家庭变故“闺蜜”不得不黯然离开的无奈。
这篇文章看似风轻云淡,实则笔力不凡。淡淡忧伤中,它让人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感受到了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境遇的不同。也许,这不仅是一篇纪念青春的文章,也是一篇值得社会反思的作品。这篇经我力推,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事实上,同题作文题中,还有一位小作者,写的是“妈妈的青春纪念册”。她通过自己的单亲妈妈对着一本发黄的“纪念册”流泪,引出她的妈妈与大学情侣——曾叔叔的故事。从阴错阳差的分手,到半辈子的形同陌路。从曾叔叔支边车祸身亡的故事,到他的电脑里存满了“妈妈”的照片,以及许多年日记记载的深深思念。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呢?
第37届“楚才”高中组特组《夜航》一文,一反多数同题作文的空泛说理,讲述了一个作为父亲的木匠“老林”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老林是被妻子抛弃、被女儿厌恶、被人看不起的“没用的人”。但当故事中的“我”经历了被妈妈疏远的北京人工湖“夜航”,经历了父亲为了给“我”攒生活费而意外去世的变故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愧疚中,读来令人久久难以释怀。这篇也获得了特等奖。
类似的非凡之作,宛如万千萤火中的那轮“皓月”。评委要做的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蹲下来,透过文字与每一位小作者交谈,在许许多多道萤火之光的包围中,打捞出那一轮皓月,并把它推向高山之巅,让它的光彩为万众瞩目、熠熠生辉。
(来源:楚才竞赛)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