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到2035年,长沙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将在90%以上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政务民生

2025-04-22 00:00 来源: 长沙晚报
【字体: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聚焦优化绿地与开敞空间布局、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绿地供给品质等方面,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群众的“绿色幸福感”越来越足。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延续“以自然山水骨架为依托,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理念的基础上,《规划》聚焦全市域生态资源本底特征和生态价值实现及提升,建设以湘江、浏阳河、沩水、龙王港、靳江河、沙河、九岭山系、连云山系、幕阜山系、沩山山系、凤凰山、莲华山、长株潭生态绿心等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江六河、东西两屏、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洲垸对提升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将写意性的绿色空间结构深化细化为写实性的生态安全格局。

  诗和远方就在身边

  公园城中建,人在绿中游。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烈士公园,到月湖公园、西湖公园、湘府文化公园、后湖、圭塘河海绵城市公园等建成,近年来,长沙城市公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公园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遛弯地”、日常锻炼的“体育场”、休闲溜娃的“游乐场”,还是散“班味儿”、治内耗的“精神快充”。

  区别于过去更注重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建设,《规划》加强全域统筹,提出构建以“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描绘了一幅“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诗意生活图景。加强全市25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鼓励依法适度利用近郊林地、耕地等自然景观、田园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和必要服务设施的郊野公园。

  同时,《规划》落实全龄友好公园建设理念,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补充完善城市公园绿地,基本消除绿化活动场地服务空白区;通过绿道、特色景观道、带状公园等有机串联公园绿地,形成与城市功能耦合、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群。到2035年,都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2.10平方米,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在90%以上。

  “绿色”串联美好生活

  长沙地处湘中丘陵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沙的城市发展始终与山水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了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水陆洲为绿心,湘江风光带为轴,年嘉湖、后湖、咸嘉湖为绿地板块,以河道绿带、道路绿廊为网络连接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以山、水、洲为背景的绿地系统。

  《规划》聚焦构建连山通水达洲的绿色脉络,提出重点建设可辨识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突出现代都会、幸福城市、湖湘特色,构建以湘江洲岛公园带,环城林带,谷山-乌山、岳麓山-莲华山、大王山-靳江河、黑麋峰-沙河、回龙垸-捞刀河、绿心-浏阳河等6条生态绿楔为骨架的“一带一环、六楔八脉”的绿地与开敞空间格局。重点维护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整体性、连通性、均衡性,结合片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通过新建、拆旧建绿等方式,逐步增加绿化覆盖率,缓解热岛效应,减少碳排放。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长沙市民无论漫步街头巷尾还是在家中凭窗而望,目之所及皆是盎然绿意。“绿色”将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寻常而又珍贵的底色。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系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