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工人有力量

新闻中心 > A首页 > 轮播图

2025-04-29 07:5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长江之滨,解放大道,二七烈士纪念碑庄严矗立,顶端由火车头动轮和大鹏翅膀组成的飞轮熠熠生辉,昭示着铁路工人冲破牢笼的巨大力量。武汉,正如中国百年工人运动史上一列呼啸向前的火车头,承载着工人阶级从革命、建设、改革到复兴的壮阔征程。

  戴家湖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内的劳动场景雕塑。记者刘克取 摄

  武汉工人彰显先锋力量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武汉以其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和创新精神,成为百年工会史上十分重要的坐标。”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志章说。

  “武汉在百年工会史上的独特地位,不仅在于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更串联起中国工人运动从觉醒、革命到建设、改革、复兴的完整链条。”他进一步表示。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通讯员供图

  百年前,汉口开埠的船只汽笛声里,洋务运动催生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孕育着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

  1920年,陈独秀在武汉文华大学的演讲震动全城,校工郑凯卿受到感召,成为首位工人党员。这位曾为洋人擦皮鞋的劳动者,参与创作的工人状况调查报告登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武汉进行了生动的实践。”杜志章说。

  1922年成立的武汉工团联合会,如同惊雷划破长夜——这个全国首个地方工会组织,领导汉阳铁厂工人罢工,让“工团”成为当时最富力量的词汇。

  进入武汉二七纪念馆,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一枚珍藏的怀表凝固了时间。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江岸车站的铁轨上,林祥谦用这块怀表确认时间后下达罢工令,京汉铁路2万名工人用罢工声浪回应军阀的刺刀。“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的转折。”杜志章说。

  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和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迁至武汉。

  武汉市江岸区友益街16号,一座灰砖建筑就是98年前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办公地,记者看到,修缮一新的旧址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史诗。

  当时,刘少奇、李立三、林育南等工人运动领袖齐聚于此,武汉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心脏”。江汉关前,30万工人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成为中国在反帝斗争中首次以全胜告终的工人运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工人的力量。

  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中惊叹:“全世界都知道,1927年的汉口是‘红色的汉口’。”

  抗战烽烟中,武汉工人为工业设备转运西南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被敌机炸沉的运输船达127艘,仅民生轮船公司就有116名职工献出了生命。“武汉工人用汗水和鲜血,为中国工业保留了火种。”杜志章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汉成为“一五”建设重镇,“劳模精神在武汉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车间里的油污、安全帽上的焊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志章说,“李梅芳、马学礼、赵宗合……劳模密集涌现,武汉始终是劳模精神的锻造场。”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武汉工人再次勇立潮头。1984年,武汉柴油机厂轰动全国的“洋厂长改革”,开创中国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的先河;45万名餐饮职工经过多轮谈判协商,《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正式出炉,标志着餐饮行业有了统一工资标准,“集体协商”成为武汉工会的全国名片。

  进入新时代,武汉工会会员已壮大至308万人,这个涵盖产业工人、智能制造工程师、外卖骑手、科研工作者的劳动者群体,续写“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新篇章。

  截至2024年,全市308万名工会会员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2%,新时代劳动者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武汉工人勇立时代潮头

  4月28日,暖阳高照,走进戴家湖劳模工匠文化公园,拾级而上。在“大国楷模”国家级劳模展示区,1117个名字被一一镌刻在红墙上,这是1950年至2024年湖北省推评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人物名录。

  1959年,时年29岁的马学礼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根据他的先进事迹总结的“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四句话传遍全国,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1965年,他研制成功高速“套料刀”,效率比原来的苏式工具提高6倍,在中国机械行业引起轰动,人称中国“刀具大王”。

  戴家湖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入口处。张晨玉 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武汉工人阶级“见困难就上”,为建立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到“一五”计划末期,举世瞩目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钢、武重、武锅等多个大型企业基本建成,扩建改建上百个中等企业,为武汉成为国家工业重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钢第一位女指挥长、湖北省劳动模范,今年86岁的刘涵清,至今记得1962年第一次攀上高炉平台时的震撼:热浪裹着铁腥味扑面而来,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脊背弯成一道倔强的弧线。“同志们用血肉之躯和钢水搏斗,我们拿不出真东西,就对不起这身工装!”

  刘涵清锐意革新,开发出“水封门”技术。“那时候心里就揣着一团火——中国工人必须争这口气!”此后,刘涵清负责的“RH多功能真空精炼技术”取得突破性成就,摆脱了长久以来高品质特种钢依赖进口的局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9年9月,武汉在汉正街恢复开放小商品市场,率先在全国将个体私营经济推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舞台。当年,共有103户个体户在汉正街合法经营。

  陈启发是武汉汽车发动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带领十多位工人,于1983年5月签订全厂第一个经济承包合同,提出“不找市长找市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武汉逐步推行并不断发展完善。

  1992年11月20日,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引领中国商界改革大潮。“股份热”迅猛席卷全国。

  改革开放如春雷破空,武汉工人阶级传承敢为人先、挺膺担当的传统,使武汉走在改革开放前列,成为全国改革的风向标。

  武汉工人点亮大国制造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在戴家湖劳模工匠文化公园,有一条路名为“开创大道”,6个行业的劳动场景雕塑矗立在路两侧,重点展示了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支柱行业和新兴产业。

  从钢铁冶炼到汽车制造,从纺织生产到桥梁建设,再到光电子产业与生物健康产业,一个个劳动者奋力前行的剪影无不在昭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钢铁工人的主题铜像雕塑还原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炼钢场景,这场景刘涵清再熟悉不过。“时代在更替,技术会迭代,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工人要有把红旗插上巅峰的志气。”

  4月的武汉,武钢硅钢部车间,硅钢热处理领域有个30多年的老难题——涂层结垢。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胡惊雷持续攻坚,用价值不到200元的小配件,清除了顽疾,让涂层辊寿命延长1倍,年降本增效1000多万元,该成果荣获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特等奖。

  全国劳动模范胡惊雷正在检修设备。记者刘克取 摄

  在武汉,劳动模范始终站在创新的最前沿。

  武汉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运营部总监董骞也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由他主导建立武汉首家“算力超市”,汇集省内40多家数商的算力资源,上架400余项算力产品,相当于可同时支持数百个智能驾驶汽车研发团队进行实时道路场景模拟和算法优化。

  董骞在展示他牵头负责的项目。记者刘晨玮 摄

  董骞说,数字经济时代,算法、算力、数据是三大要素,“算力是加油站,我们要做的是打破算力孤岛,让它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如今,乘坐高铁行驶在中国大地上,不经意间望向窗外,总能看到巨大的风车在天际转动。

  薛敬宇(左一)正在和研发团队交流。记者刘睿彻 摄

  制造风车关键零部件的“工业母机”是一款立式车床。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立车设计室主任薛敬宇带着年轻的研发团队,用科技创新改写了中国立式车床的全球坐标,让“工业母机”成为大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4月28日,薛敬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月1日是他45岁的生日,他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生日礼物,我要一步一个脚印,为中国智造做点事。”

  阅读更多

  喜报!湖北99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半数来自武汉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刘晨玮 刘克取 通讯员贺鹏 胡文辉 张文一 江燕 黄琪 刘小雨)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