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湖北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在日前印发的《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对标争先行动”。
眼下,湖北省“对标争先行动”持续升温,咸宁市将浙江湖州作为对标城市,聚焦产业倍增、科技赋能等“五大行动”,一季度开工亿元项目140个,总投资超千亿元。潜江市对标江苏宜兴,制定“三张表”动态追踪发展差距,推动县域经济提档升级。宜昌市通过“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精准对标江苏常州,明确5年挺进万亿能级目标。各地通过考察学习、专题研讨,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对标江浙县市的优秀经验,湖北如何找到发展金钥匙?
在“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澎湃浪潮中,湖北省的市县干部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开发展格局。咸宁干部带着“湖州之问”探寻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潜江专班以“宜兴标尺”丈量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宜昌干部用“常州指数”校准城市能级跃升曲线,这场由“对标争先行动”引发的省域治理变革,正推动湖北在建设中部战略支点的征程中锻造出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解码先进经验的关键,在于构建精准的学习坐标系。咸宁干部三赴湖州取经,不仅看到竹林碳汇交易所的生态变现机制,更悟透“无中生有”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底层逻辑;潜江专班驻点宜兴90天,从一张蟹苗检疫表追溯全域产业链数字化治理体系;宜昌与常州共建20个专项对比模型,将每万亿GDP承载的专利数量具象为可追赶指标,湖北市县正突破传统学习窠臼,建立起“解剖麻雀—提炼规律—系统重构”的进阶路径,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跃迁,让对标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经验移植,而是发展范式的基因重组。
淬炼破题能力的核心,在于激活干部的创新方法论。面对湖州“生态银行”模式,咸宁创新推出“碳票+”制度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借鉴宜兴“链长制”经验,潜江首创“产业医生”机制开出16剂转型处方;对标常州科创走廊,宜昌打造“反向飞地”构建离岸创新生态。这些突破性实践印证:干部素质提升的本质,是将他山之石转化为改革攻坚的破冰利器,在创造性转化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治理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建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当湖北干部在苏浙经验中领悟到“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定力,当“产业医生”“反向飞地”等创新机制在长江经济带形成示范效应,背后体现的实则是以干部能力现代化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突破。这种突破不仅驱动县域经济提档升级,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培育着新增长极。
从学习借鉴到创新超越,湖北用干部素质提升的“关键变量”撬动支点建设的“最大增量”,将干部队伍的认知革命转化为省域发展的动能革命。这种蜕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更是湖北在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勇担使命的铿锵作答。
(评论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盛婷)
(来源:长江云)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