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战鼓催征
在湖北省“建成支点”的
激昂奋进号角声中
郧西县凭借首季“开门红”的
澎湃热浪
在秦巴山间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放眼这片红色热土,工业“智”造势头正盛、农业沃野遍地生金、文旅画卷山水竞秀……一组跃动的数据令人振奋: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4.5%,勾勒出产业发展上扬曲线。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这座鄂陕毗邻地区特色口子县以“干”字为先的坚实步伐。春风劲拂处,51万郧西儿女正以守水护绿的担当和奋勇争先的士气,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在服务全省大局中展现郧西担当与作为。
“智”造跃升
现代化工业筋骨更壮
“12.4%!”
3月28日,记者在郧西县各工厂车间、责任部门采访时,这一数据令人振奋。“今年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位列全市前茅。”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工业底子薄弱,又身负生态保护重担,产业如何持续突围?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郧西,以创新给出答案。一路走一路看,这里处处彰显着创新智慧——从制造迈向“智”造,深山里的工业基因正释放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走进十堰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有序运转的生产线上,蓝色电弧在储能电池模组间跳跃,机械臂精准抓取成品电池装车,一批标注“巴西订单”字样的工商业储能电池整装待发。“一季度完成产值70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公司负责人赵春燕介绍。
产值增长的关键何在?赵春燕告诉记者:“公司新投入一条半自动化生产线,采用进口激光焊接设备,可生产软包、方壳等多型号电池,日产能突破1000组。”自去年9月至今,公司生产设备全部满负荷运转,预计今年公司总产值可达3.5亿元。
十堰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生产电池。记者 刘昆 摄
在郧西精诚汽配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雕琢新能源汽车差速器壳体,每48小时就有一批“郧西制造”嵌入奇瑞生产线。
何以如此高效?“今年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一条差速器壳体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由每天340件提升到每天560件,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左右。”该公司总工程师谢毛毛一语道破。
产能产值的提升,正是郧西县现代化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走访县域各规上企业,向“新”高攀的脉动格外强劲:在湖北奥维工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全省独家生产的液化气调压器高效下线;在中庸电力(郧西)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工作的倒计时牌指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节点。
工业产业创新提能,离不开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聚焦壮大优势工业引擎,全县锚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方向,以实施“亿元倍增、十亿支撑、百亿冲刺”培育工程为抓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智改数转、清洁生产“三个全覆盖”,加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产业向“新”发展举旗定向。
春天打响“发令枪”,奋力夺取首季经济运行“开门红”,全县各地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新动力推动产业“智”造开好局、起好步,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向新向好发展态势。
从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到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春日里的郧西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融共舞,全县上下干劲倍增,为全年实现“双百”(新增“四上”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达到12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30亿元)目标奋力拼搏。
湖北奥维工业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检测线。记者 刘昆 摄
点“绿”成金
希望的田野“丰”景更胜
车间连着田间。在郧西县,插上科技翅膀的绿色农业,发展有“智”更优质。
一季度,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智慧农业与绿色循环“双轮驱动”,为农业强县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夹河关水电站。
走进河夹镇杨家湾村智慧绿谷,现代农业科技气息扑面而来,5条全自动菌棒生产线飞速运转,技术员轻点手机 APP,大棚内温度、湿度等18项参数实时调控。“过去50万棒香菇需要10人盯守,现在一部手机就能管全场。”现场技术人员笑着说。
智能化改造催生十足“蘑”力:基地里优级菇占比超90%,每公斤溢价4元钱仍热销,采摘茬次增至10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5%。这个“车间连着田间”的智慧工厂,全年菌棒产量将突破3000万棒,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链“智慧引擎”。
同样是加工增值,位于土门镇家竹村的湖北绿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点草成金”远近闻名。依托科技力量,秸秆、菌渣与畜禽粪污在全封闭发酵仓中经历144小时后发生蜕变,转化为7类功能型有机肥。
湖北绿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车间。记者 吴守全 摄
“1吨废弃物生产280公斤有机肥,肥料利用率比传统产品高45%。”公司负责人潘晶林介绍,当前2000吨订单覆盖全县18个乡镇,可滋养3000余亩良田。据统计,公司年处理农业废弃物达7万吨,可产出有机肥2万吨,资源利用率超90%,曾经的“生态包袱”成了产业链上的“香饽饽”。
一项项“变废为宝”的成果,彰显出郧西县“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体系成效。在物质层面,该县形成“秸秆转化-畜禽养殖-菌棒利用-肥田增效”闭路循环;在技术层面,贯通“产学研转化-智能化生产-全域化服务”创新链条;在效益层面,实现“耕地改良-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协同发展。
沃土生金,见证质变。在安家乡神雾岭生态茶园里,新施的茶叶专用肥催生出嫩绿的茶芽。技术员段建设抓起一把改良后的松软土壤说道:“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8%,板结现象减少22%,在化肥减量35%的情况下实现产量提升12%。”
安家乡神雾岭茶园。
香口乡养殖户王顺美家的羊粪“变现”2.3万元;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2%……这些场景,共同拼出该县耕地质量三年提升0.8级的生态图。
“农”墨重彩绘“丰”景,田畴沃野起欢歌。郧西县正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动绿色产业链向纵深拓展,建设2.5万亩高标准农田,将六大农业产业串珠成链。如今,马头山羊种源保护基地、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基地、“菜篮子”供应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正加速推进。
锚定“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新定位,这条从智能车间延伸到田间地头的绿色产业链,正在秦巴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郧西河夹绿色低碳数字化新型园区。
以“文”塑旅
诗意的远方画卷更美
文旅融合逐新梦,诗与远方绽芳华。今年以来,郧西县以山水为卷、文化为笔,在秦巴山间勾勒出一幅全域旅游壮美画卷。
四月芳菲,从红色文化到体旅深度融合,这片土地以创新之姿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风景秀丽的郧西县城。
“清明节前夕,预约讲解服务的游客排到假期最后一天。”4月3日,在郧西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讲解员井秀娟为来自陕西省的40余名游客讲述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故事。
郧西县是“湖北解放第一县”,全县共有红色遗址42处,其中国家级红色遗址1处、省级红色遗址8处。2021年7月,郧西县被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全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轴四线”整体空间框架,目前8处红色旧址展陈布展完工并对外开放,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红色记忆体验带发挥“红线穿绿珠”效应,擦亮了郧西红色文化名片。
天河口湿地公园。
天河景区玄鼓山桃花岭是游客热门打卡地,赏花、踏春、游园……一季度,该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同期显著攀升。
“今年,我们创新推出桃花仙子巡游、西游 NPC(游戏中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角色)互动等活动,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到3.2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40%。”景区经理饶玲玲说。这种“赏花+”模式,正是该县践行“两山”理论、探索“颜值”变“产值”的生动实践。
郧西县天河景区玄鼓山桃花岭游人如织。通讯员 徐军 摄
文旅市场的热度,源自服务品质的厚度。该县大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出“体育过大年”省级分会场、鄂陕足球邀请赛等特色活动。消费促进政策精准发力,该县驻武当山旅游服务办事处在武当山景区投入运营,已累计输送8批2455人次客源,带动天河景区、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等景区景点夜间消费增长150%,“天上七夕·人间郧西”“晚留郧西·体验中国式浪漫”文旅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盘桓在崇山峻岭间的十巫北高速公路。
不仅如此,区域协作的突破,更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格局。2月24日,首个“武当山-郧西”旅游专线团启程,两地旅游联动迈出实质性步伐;3月8日,陕西千人团走进“春满郧西赏花天河”活动现场,省际旅游合作结出硕果。这些跨越山水的牵手,让郧西从“旅游过境地”变为鄂陕文旅走廊重要节点。
当文旅融合的根系深扎沃土,乡村振兴的枝叶向着“诗与远方”拔节生长,一幅青山不墨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数据显示,一季度该县各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7%,文旅发展全面开花,消费市场“旅动力”十足。
观音镇刘家湾村七夕湾景区。
“干”字当头,“实”字托底。从产业到生态,从项目到企业,从“丰”景到风景……一个个鲜活场景折射出郧西县全年经济精彩发展的壮阔图景,成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注脚。
(来源:十堰日报)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