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随州:汲取炎帝精神 助力争先进位

新闻中心 > B首页 > 要闻

2025-05-24 19:38 来源: 随州日报
【字体:

  编者按: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其核心特征是奉献、创新、进取、实干、团结。一直以来,我市传承弘扬炎帝精神,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乙巳年寻根节到来之际,随州日报策划推出一组系列述评,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阐释炎帝精神内涵及随州创新实践成果,以此激励全市上下团结实干、争先进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随州实践。敬请关注!

  1.开拓创新“燃起”竞争力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五千年前,炎帝神农在随州这片土地上点燃了中华文明的创新火种。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让先民从“逐水草而居”走向“定耕而作”;他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将自然馈赠转化为护佑生命的良方;他织麻为布、制陶作乐,推动生活与文化的全面进步……

  炎帝神农的这些创举,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塑造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炎帝精神中蕴含的“敢为人先、探索未知”的勇气,“勤于实践、追求突破”的执着,“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担当,至今仍是我们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州地处南北交汇地带,中部为随枣走廊,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创新的肥沃土壤。

  历史长河中,随州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创新发展的篇章,成为中华文明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鲜活注脚。

  春秋时期,随国大夫季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为神主”的思想,比孔子的民本思想早了200多年,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战国时期,曾国工匠将青铜器制作技艺推向了巅峰。曾侯乙编钟不仅工艺高超、造型精美,更以其精密的声学设计和音文互证,将人类对音律的认知提前了千年,成为了奏响千年的“世界记忆”。

  隋文帝杨坚龙潜随州,即位后立国号为“隋”,他创立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这些举措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封建官僚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进入新时代,这份传承千年的精神力量,正化作随州破局突围的强劲动能,驱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争先进位。

  创新主体在市场浪潮中拔节生长。2024年,随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5家,广大企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向“优”而进,共同挺起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今年,我市实施创新力量“筑峰”行动,推动形成科技中小企业“大片森林”、高新技术企业“骨干树林”、新物种企业“参天大树”竞相成长的发展格局,力争高企总数突破4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特色产业在创新转型中优化升级。专汽产业紧盯行业趋势,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赛道上加速竞跑;农产品从卖资源、卖产品到卖品牌转变,“随州香菇”蝉联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火热出圈,文旅深度融合释放新活力。

  我市在专汽、应急、香菇、稻米油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基础上,建立随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聚焦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城市环境在改革创新中日新月异。施展“绣花功夫”,为城市梳妆焕颜,㵐水河东岸、白云湖边,增花添彩处皆是风景,建园筑林间尽显诗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画;聚焦市场主体关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工作,全市共有34个改革事项获得省级表彰。

  年初,市委、市政府以“环境”为主题谋划部署“新春第一会”,建立双月政企恳谈会机制,推行市县局长“坐窗口、走流程、优服务”,刀刃向内优化发展环境;实施白云湖“一湖两岸”功能提升、迎宾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城市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家园”行动,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号公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城市形象品质呼之欲出。

  思想是理念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思想解放、求新求进,才能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在建功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中,我市以“小块头有大格局的志气、小体量有大担当的豪气”,提出“单项工作走前列、整体工作争进位”,奋力推动经济总量迈上2000亿元台阶,这需要全市上下凝聚思想共识、抬升发展标杆、跳起来摘桃子。

  我们要发扬炎帝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持续激扬不甘落后的志气、奋勇争先的勇气、争创一流的豪气,敢于与好的比、与快的赛、与强的竞,在争先进位中不断积蓄发展势能,以单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整体跃升!

  2.实干进取“夯实”支撑力

  在中华文明的曙光中,炎帝神农以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立市廛的开拓之功,为后世树立起实干进取的精神丰碑。

  五千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留下炎帝农耕文明印记的随州大地上,新时代的建设者们正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姿态,将炎帝精神转化为争先进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炎帝神农的传说里蕴含着最朴素的实干哲学。

  《周易·系辞下》记载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正是通过反复试验将设想转化为生产工具的创新实践。炎帝辨识药性“一日而遇七十毒”,展现的不仅是勇毅担当,更昭示着实践出真知的朴素真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构成了炎帝精神最鲜明的实干特质。

  在千年文脉的传承中,实干精神已深深融入随州的城市基因。扎根随州45年的齐星集团,从随州自行车厂,到随州灯具厂,到随州汽车配件厂,再到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直到湖北齐星集团,是几代人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的成果,也生动诠释着炎帝精神中“务实笃行、久久为功”的深刻内涵。

  年初,我市提出大力发展“专汽+应急”、农产品加工、文旅三个千亿元产业,加快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应急装备研发生产和检验检测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炎帝神农和编钟礼乐文化保护传承地,奋力推动经济总量向2000亿元目标迈进。

  这既是对千年文明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用实干书写的新时代发展宣言。

  在专汽应急产业的轰鸣声中,有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干路径——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程力集团投入3亿元对生产车间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5G智慧工厂入选国家级,公司生产效率提升25%,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0%。2025年,该公司专用车销售目标剑指90亿元。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印证着“十年磨一剑”的深耕价值。

  现代农业的突围路径,在“一朵菇”的蜕变中愈发清晰——品源公司对市场上的100多种调味品进行研究,历经18个月的反复试制、提炼、升级,最终打造出年出口10亿余元的“菇的辣克”系列产品,从传统干香菇到香菇酱,产品附加值增长30%以上。数据最具说服力:2024年,“随州香菇”以品牌价值176.28亿蝉联全国榜首,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带动30万人从业。数据背后,正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坚守。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炎帝故里景区打造“日可玩、夜可游”的全天候体验,2022年日均吸引4500余人次,带动夜间经济蓬勃发展。这种敢想敢试的突破,与炎帝“创市廛”的商业创新精神一脉相承。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57.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1亿元,同比均增长25%以上。

  辛勤耕耘、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仅是我们对炎帝精神的传承,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朴实的方法论。放眼当前,随州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节点,船到中游、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亦退。面对我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城市能级不高、思想不够解放等诸多现实问题,我们实现逆袭的唯一出路就是实干。

  我们要把实干的责任扛在肩上,把实干的行动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厘清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在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大民生、重大活动等任务中用真功、鼓实劲,求突破,推动强基和扩能“双轮驱动”,推动科创和产业“双向奔赴”,推动外贸和内销“两端发力”,推动生态和文旅“互促并进”,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城乡环境,为全省“支点建设”作出更多随州贡献。

  3.担当奉献“厚植”民生情

  在华夏文明的灿烂星空中,炎帝精神如同一颗璀璨巨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炎帝神农开创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其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炎帝故里随州,炎帝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随州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向着争先进位的目标奋勇前行。

  炎帝神农氏的一生,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传奇一生。他“始作耒耜,教民农耕”,让远古先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开启了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首创医药,为民疗疾”,尝遍百草,以身试药,为解除百姓病痛付出了艰辛努力;“日中为市,互通有无”,促进了物品的交换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炎帝“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食断肠草而献出宝贵生命,只为“令民所避就”。

  这些伟大壮举,无一不饱含着炎帝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凝聚着他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平安所说,“炎帝文化的基调是奉献和创造”。炎帝神农氏这种以民为本、舍己为公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始终将炎帝精神铭记于心,深挖炎帝精神的时代价值,将担当奉献融入城市发展基因,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践导向,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诸多领域,书写着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新时代“民生答卷”。

  随州将炎帝精神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全力打造惠民利民利益链。作为“中国专汽之都”,全国每十辆专汽就有一辆“随州造”,随州四分之一的家庭都与专汽相关联,产业工人10万人,50多年来积淀的专汽文化,深深烙印在随州人民心中。作为“中国香菇之乡”,随州香菇产业惠及30余万人口,“一年种菇建新房,二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奔小康”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谚,生动诠释了产业富民的真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民生红利,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在城乡环境改善方面,随州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将炎帝精神融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从日常保洁维护、村居环境治理、市容村貌提档、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随城印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云湖“一湖两岸”功能提升、迎宾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号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让城乡环境焕然一新,让百姓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民生领域,随州不断加大投入,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在教育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入学难”问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保障上,构建“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的医疗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切实减轻百姓的就医负担。就业创业方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租金补贴+贷款支持”的组合拳,持续优化服务,提升就业创业质量,让每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在随州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过程中,随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制度创新基因,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了“荆楚第一包”。本世纪初,探索村级“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成为基层民主政治的一大创举。“逢四说事”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这些创新举措,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打造了治理现代化的“随州样板”。

  从炎帝神农“为民造福”的远古实践,到随州“共享发展”的现代探索,跨越五千年的精神火炬始终照亮随州的前行之路。我们要继续以炎帝精神为指引,厚植为民情怀,彰显民生温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争先进位的新篇章,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在炎帝故里这片土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4.团结合作“铸牢”共同体

  5月10日,“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对话活动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提出,炎帝开启的生产协作型文明是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

  炎帝神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他与黄帝会盟合作后缔造的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也由此而来。

  《国语·周语下》载:“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炎黄之后的后世帝王,也都称自己是炎帝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族群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其臣子。到春秋战国时期,黄、淮、江、汉一带部族融汇在一起,把有影响的祖先保留下来编在共同的谱系上,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

  5000多年来,以炎黄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发展兴盛,引领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时至今日,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是中华儿女,都能因炎黄文化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炎黄文化如丝线般将大家紧紧缠绕在一起,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炎帝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既是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明基本特性的历史源头之一。通过探索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能够发现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平性的基本特性紧密联系。

  从炎帝神农种植五谷、遍尝百草、削桐为琴等功绩来看,炎帝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顺势应时的和合精神基因,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纽带,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持续用好炎帝文化、曾随礼乐文化等优秀特质文化,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随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6年来,随州连续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祭祀中,人们通过庄重的仪式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炎帝时代的历史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寻根节举办以来,随州开展“亲情中华·荆楚行”“亲情中华夏令营”“海峡两岸学子牵手活动”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数百万海内外炎黄子孙来随州寻根谒祖,不断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今年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彰显它的铸造之美、科技之美和礼乐文明之韵。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昌平认为,曾侯乙编钟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

  曾侯乙编钟的造型为“合瓦形”,其代表的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和”。其频繁地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传递着我们“和合之美”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

  我市推动炎帝神农传说、随州神农祭典、青铜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坚持把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加快将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新的城市“会客厅”,重点推动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创建提升、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新时代下,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等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观念也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强化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今天,全球华人再次相聚炎帝故里,传承炎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来源:随州日报)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