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朱某荟保送浙大引争议:要看到公众的“公平焦虑”

长江时评 > 100℃

2025-05-18 13:12 来源: 红网
【字体:

  作者:支京阳(黑龙江大学)

  近日,多名网友发文称,国家体育总局于近期公布的《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2025年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拟推荐名单的公示》中,有一位名叫朱某荟的女生,通过排球项目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网友称这名女生是中国女排前队长朱婷的亲妹妹,并质疑其排球水平一般,是混上的“运动健将”,不符合保送资格。(5月16日极目新闻)

  图源长江日报

  5月16日,浙江大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录取审核时,并不知道朱某荟是朱婷的妹妹,按照相关规定,排球、篮球、足球三大球项目不需要比赛成绩,只需要“运动健将”就符合保送要求。网上出现质疑声后,他们也已经把相关情况反馈给了体育管理部门。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是公众内心存在的“公平焦虑”。朱婷作为中国女排的标志性人物,在国际体坛享有极高声誉,她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号召力。正因如此,当公众看到“朱婷妹妹被保送”的消息时,难免会将两者联系起来。当“朱婷妹妹”的标签与“排球健将”“保送名校”结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裙带关系”的可能性。在公众认知里,名人及其亲属似乎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这种刻板印象加剧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担忧,进而转化为对此次保送事件的“公平焦虑”。此次事件虽然程序合规,但仍引发了公众对“特权通道”的猜疑。

  公众的“公平焦虑”现象确实存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正逐步完善,但偶发个案仍容易引发公众对制度漏洞的担忧。例如,近期董某莹的违规违法行为就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探讨。类似事件影响着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让公众在面对特殊录取、保送等情况时,会本能地提高警惕,尤其是涉及所谓“名人”的情况。演员杨幂在C刊扩展版发表文章,林更新、黄晓明读博等事件,都曾引发公众对其学术成果真实性、入学资格合规性的质疑。这些明星凭借公众人物的身份,在教育、学术领域的每一个动作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背后体现的正是公众对“名人特权”可能破坏公平规则的担忧。

  这些事件虽属于个别现象,但仍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试想,当公众看到极个别人可能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取教育资源,难免会对规则的公正性产生疑虑。这种疑虑在“名人相关事件”中被进一步放大,即使是偶发的公平争议,也可能在公众心中留下长久阴影,动摇对教育公平的信任。

  要缓解公众的“公平焦虑”,需要从制度完善与社会认知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招生、保送等工作中,要做到程序规范、透明,防止权力寻租和违规操作,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同时,不能止步于程序合规——程序合规仅是底线,实体公平才是关键。朱佳荟若真凭合规程序入学,其“朱婷妹妹”的身份不应成为“原罪”;反之,若有违规证据,则需一视同仁追责。

  另一方面,要倡导理性讨论,减少公众的焦虑心理。公众监督是健康的,但应基于事实而非预设立场,不应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存在不公平现象。公众在表达关切的同时,要尊重事实,避免被情绪左右,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公平从来不是静态的完美状态,而是动态的制度演进过程。对于个案引发的讨论,既要警惕“标签化”思维的刻板解读,也要以“显微镜”精神审视制度细节,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阳光检验。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