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武汉江夏纸坊兴新街20平方米的老友书屋,叶方清和妻子把一摞摞书搬到店门口,一字摆开,摆放整齐,笑迎八方来客,华灯初上,再把书收拢到书屋,每天腾挪近千斤。这样的营生,命运多舛、爱书如命的叶方清一干就是12年,把温暖和善意撒进书屋的角角落落,把知识和文明洒进大家的心田。四季轮回,光阴流转,周边的小店招牌换了一茬茬,小店的顾客也从小朋友变成了大朋友、老朋友,老友书屋在时代的大潮中历经兴衰浮沉。面对手机化、电子化阅读的滚滚浪潮,老友书屋的生意比过去冷清了许多,然而,它像一位倔强的汉子顽强挺立在风雨中,又像扎根喧嚣闹市中的一方净土,以一脉书香诉说着世事沧桑的变与不变,延续着许多江夏人的梦想、追求、青春和回忆。
“只要还有一个人买书,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叶方清说。
少时作文第一 播下一个作家梦
“老叶,第8期《读者》杂志来了没有?”
“来了,上次你说了后,我马上就进回了”
看到李先生拿着杂志高兴的样子,叶方清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双宁静而充满善意的眼睛,向后梳的大背头,更凸显他饱满的额头仿佛装满了无尽的思想和智慧,背稍有点儿驼,瘦削的身材随意套着一件旧西装,说话低沉缓慢。初看是那种略显儒雅的普通人,细聊之下,才知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叶方清出生金口范湖的一户农家,兄妹5人,他排行第二,家大口阔,经济窘迫,但父母一直重视读书。父亲是一位农业技术员,家教甚严。爱上读书,始于父亲藏在二楼阁板上的二麻袋书。上小学时,趁父亲不在,囫囵吞枣偷看了父亲的《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渡古城》《播种记》等,尤其是战争题材的小说让叶方清爱不释手,看得多了,心中萌发了要当一名上阵杀敌的大英雄。后来村里大集体生产期间做棉养钵,父亲将这些书统统拿去当辅料了,让少年的叶方清心疼了好久。在乌龙泉土地堂园艺小学上五年级时,因为将叶公好龙、精卫填海的成语在作文中巧妙运用,夺得全班第一,受到老师表扬后当上语文科代表,让叶方清倍受鼓舞,朦胧中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此时读到了鲁迅的《故乡》,被其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批判文风所吸引,立志要当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作家,像他那样,执笔为剑,为天下呼,为国家谋,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一颗文学的种子已在一个少年的心中悄悄播下。
自觉上午空气好,头脑清晰,适合背诵语文和定理公式,晚上干扰少,心容易静下来,适合做数学题,完毕后提前预习下次的课目,因为习惯好,叶方清学习上驾轻就熟,文理兼优,高中时成绩一直在班里遥遥领先,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中期间喜欢买《星星诗刊》《散文月刊》,读得多了,叶方清以“叶云”的笔名写诗,期间写下3000字的二本诗集,班里两位女生看完诗集后,羡慕他的才华,给他的诗集配画打底,年轻时这份无瑕的友谊至今让他心里十分感动。当读到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倍受鼓舞,想做一个像高尔基的那样激情磅礴的作家,高高翱翔在狂风暴雨中。此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夏职中经管班学习财会专业,因为热爱的文学,职中毕业后,时任组织委员的叶方清与才情丰沛、志趣相投的卢成汉、李建平、柴云、陈良为、蔡金安等创办了启明文学社,寓意文学社像启明星一样启迪人生,照亮前程,给热爱文艺的青年一个展示才华的天地,吸引很多青年人踊跃投稿,几年创办20多期刊,吸引全国各地的会员300多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踏入社会历经坎坷 不改爱书痴心
1989年底他参加武昌县(现江夏区)农业局招工,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后转为武昌县粮食油厂一名工人,后辗转到一家单位当了6年的门卫保安。期间,有家长打听到他文化功底很好,把孩子送到他家中补习,最多时他辅导十多个小学生,成绩都有明显提升。结婚有了儿子后,为补贴家用,他摆过地摊、书摊,为撑起家庭,还到江南实业当过苦力工人。
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叶方清只要一捧起书,闻到扉页中散发的墨香,生活的焦虑、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人生的困惑,都会消融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所有的创伤都会在文字的滋养下得到疗愈,当第二天太阳升起,他又会从床上爬起,精神抖擞地跳上生活的马车。
因书结缘 以书渡人
一个喜欢书的人总会与书结缘。
做保安期间,有天晚上叶方清下班经过区体育馆,在地摊上看到好多心仪的书,一口气买了7、8本金庸、古龙、席慕荣、汪国真、琼瑶的书,后来每晚成了他的常客,随着家里藏书增多,叶方清在区老文化馆下坡的夜市上也开始卖书,直到2012年在兴新街便民广场开了老友书屋,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此时还保持着去体育馆夜市买书的习惯,直到老师没做了,还去过他家买书,如今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本本书,一个个字,每天与它们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叶方清置身书海之中,神交古今中外的文豪名家,内心感觉踏实了许多,儿时的梦想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秉持“扎根市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经营理念,书屋经营的门类涉及文学、经史、哲学、法律、军事等等,书品繁多。因为书屋处于闹市之中,毗邻的学校较多,叶方清特别惠顾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刚需,价格适宜,一年四季的学习用品一周内无理由可换、可退,叶方清与贤惠的妻子杨富华一年四季起早贪黑,每天腾挪近千斤书,无节无假,晚上十点之前从来没关过门,处处将顾客当自家人,期间帮助很多顾客解了燃眉之急。时间长了,在顾客心中留下了诚信经营的好口碑。
叶方清至今记得2013年第一次接过一个二十多岁妈妈的单子,有一天她经过夜市摊,询问能否定儿童文学,说她的儿子特别喜欢。叶方清说邮局不是能订吗?顾客说送得不及时,想先预订一期。叶方清深知爱书人的渴望,当即承诺书到了,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她非常感激。后来加订一期,有一天晚上她突然打电话,说儿子想看新到的儿童文学,说孩子刚打完针,需要照顾,能不能送下,叶方清接完电话就骑车送去,在纸坊大街的三鸽巷一商亭把书交给她。女顾客后来说,孩子接到书非常开心,后来这孩子一直订儿童文学到初中毕业。
还有件事值得一提,2016年下半年,一位母亲非常着急找到书屋,说孩子上初三毕业班,将课本弄丢了,全家烦恼,求叶方清帮忙打听,并留下了电话。叶方清找到四中当老师的同学,按照指点,找到湖泗中学、区教研室,领导指点其宁港中学有,并告诉要找的那个老师名字,叶方清心急火燎地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乡间土路上,进入了大山深处的中学拿到了书,当即要给老师书本费,老师连连摆手。叶方清高兴地送给家长,家长当即要付费,叶方清硬是推辞,“只要能帮到孩子,这都是应该的。”
如今,很多在他书屋买过书的孩子,从幼儿园一直买到大学,还不时回头来找几本可口的精神食粮。他们见面就喊“老叶”,叶方清也喜欢这样亲切的称呼。
家藏5万册书 花甲之年誓言会一直守下去
文字是有力量的,书籍是有温度的。
读书、买书、藏书、卖书,一路走来,书成了叶方清生活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40年的日积月累,叶方清累计藏书达5万册,这是令他最为自豪的,其中有少数珍稀的孤本、残本、断本、善本的医药书,更是看得像自己的心肝宝贝。开办书屋后加入了江夏收藏协会,2024年协会申办江夏区文化客厅,叶方清积极努力筹集文献资料、伟人著作、江夏史志等,义务办理红色藏书三个月,2025年被协会评为“优秀会员”。当有些不识货的人拿着有珍藏价值的书找其售卖时,他还规劝最好传承下去,不要卖。因为家中的大部分空间被书籍挤占,有人劝他卖掉一些书。叶方清十分不舍,他说,区红色收藏协会专家吴学旺曾叮嘱不要轻易卖有收藏价值的书。对叶方清来说,每本书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故事、都是自己花费精力淘来,来之不易,时间长了,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你对手机化阅读和纸质化阅读怎么看?”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书屋总要有人守下去。五六年前,当手机还没这么普及时,我的书屋总是门庭若市,从早到晚我和妻子忙得脚不沾地,譬如都市报以前每天可卖30多份,现在卖不到三分之一,只有周末、寒暑假生意稍微好些,这条街原来的十几家书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只剩下我这一家,这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我也紧跟互联网步伐在线上开了自己的书屋,满足年轻人需求,收到了一定效果。手机化的阅读快捷便利,内容丰富,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所以有广泛的市场;传统纸质化的阅读有质感、让人专注,适合深度的阅读和批注,两者各有利弊。
“以后有什么打算?”
“对我而言,书屋不仅是一份生计、一份职业,它已融入了我的血液,刻进了我的骨髓,已成为我的爱好、伴侣、情怀和信仰。我喜欢别人喊老叶,我更喜欢顾客买书时高兴的样子。我已近花甲之年,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还能撑到什么时候,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有一个人地,我会把这个书屋一直守下去。”
谈及未来,叶方清说。
文:李鹏程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