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蔡甸藜蒿,每一口都是家乡味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落在了11月的尾巴上。
数数日子,距离过年还有不到两个月。喝过了热乎乎的藕汤,清脆的藜蒿也爬上了人们的餐桌。
对于湖北人来说,不管在世界何地,一盘藜蒿炒腊肉,便可解乡愁。
记忆里,这是离过年很近、离家也很近的一道菜。
春节前后,家家户户团聚的餐桌上少不了这么一盘清香四溢的藜蒿炒腊肉。一上桌就是一场激烈的“筷子争夺”大战。
泥蒿,即藜蒿。在武汉,人们管藜蒿叫泥蒿
碧绿青翠的藜蒿与鲜香的腊肉同炒,入口微嚼,唾液迅速涌起,令人胃口大开。吃后,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每次徘徊在菜市场,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只要看到藜蒿,就会痛快地拎上一捆。配上冰箱里去年剩下的腊肉香肠,绝对错不了。
一捆小小的藜蒿,如何成为湖北人舌尖上离不开的美味?
藜蒿又名芦蒿、蒌蒿、水蒿等,《汉阳县志》记载“藜生于阪隰,而以沼泽尤佳”。
这种长期生长于湿润野外的野菜,有一种奇妙的泥土清香,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最常见的地方是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不同地区叫法不同。
与其他蔬菜不一样,藜蒿吃的是根茎部分,叶子一般是不用的。唯独茎尖上的几片小叶子要留着,吃起来更有滋味。
带 着独特香气,口感如绿水般清澈的藜蒿,古往今来引无数文人着迷。
如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庭坚的“蒌蒿芽甜草头辣”,以及陆游的“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等等。
汪曾祺也曾说藜蒿“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个形容极妙。
野生的藜蒿时令性很强,蔡甸民谣“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说的就是吃藜蒿要趁着时机,过时就慢慢老了,只能当柴烧。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野藜蒿更是天然充饥食品。如今每到初春,仍有许多人结伴到湖滩边采野藜蒿,为的就是记忆里的那一口鲜。
现在人工栽培变得普遍起来,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脆嫩可口的藜蒿。
湖北种植藜蒿的地方不少,最有名的当属蔡甸藜蒿。武汉市场上的藜蒿九成来自蔡甸。
2000年,蔡甸区将沉湖野藜蒿根与南京藜蒿和昆明藜蒿进行人工嫁接。经过4次品种改良,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延长了采收时间。
蔡甸藜蒿实现了大规模人工种植,全区种植面积达4万亩。现在蔡甸藜蒿已成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小小藜蒿,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味,也让农户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蔡甸藜蒿主要分布在侏儒、永安、消泗等地。蔡甸区侏儒山街是“蔡甸藜蒿”的主要种植基地。
该街道种植有3万余亩藜蒿,每亩纯收入达7至8千元。小藜蒿长成大产业,铺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蔡甸藜蒿的种植区多为丘陵性湖沼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种出了鲜嫩爽口的“蔡甸藜蒿”,炒食味道绝佳。
当天采摘、收割、包装,当天就能抵达市民的餐桌,绝对的新鲜美味。
市面上藜蒿选择依旧很多,逛一逛附近菜市场,除了蔡甸藜蒿,还有南京藜蒿、福建藜蒿,以及不知道哪里的藜蒿。
藜蒿好不好吃,关键在于老嫩程度。不会挑的话,就和吃“草”没啥区别。
也不要安排不常买菜的人去买藜蒿,因为可能带回来的是一捆涮火锅的茼蒿。真的一点也不奇怪。
关于如何挑藜蒿,有经验的买菜老手早已掌握了其中诀窍。
折断藜蒿底部一截,再闻一下气味。易断,水分足,气味比较浓,才是鲜嫩够味的好藜蒿。
藜蒿好处理,叶子全薅了,只留杆尖的小叶就可以。摘叶子时要捏住藜蒿上部,从嫩尖往根部倒着捋,就能一次到位。
还有一个必备技巧:一定不要用菜刀切,会沾上铁味,要用手掐成段。
最常见的做法是凉拌藜蒿、清炒藜蒿,以及最经典的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这道菜广为流传,其实做法很简单。先炒腊肉,然后加入藜蒿,简单调味翻炒后即可出锅。
没有腊肉,可以用香肠或五花肉等替代,重点是带荤油,才更香。
凉拌藜蒿最能体现藜蒿的鲜美,清爽开胃,适合夏天吃。清炒藜蒿也很简单,藜蒿用油炒得稍软,再加少许水翻炒,最后加生抽调味,就可以装盘了。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藜蒿炒香干,藜蒿粑粑的吃法,又是不一样的美味。
//
藜蒿炒腊肉,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味越来越浓的乡愁。
冬天的第一盘藜蒿,你吃了么?
来 源:蔡甸文旅
制作:吴天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