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如何建设“水城一体”宜居大城?武汉城市圈这样做

新闻中心 > 城市圈频道 > 规划同编

2021-12-31 19:07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武汉西北湖畔。近年,武汉城市圈各市守护碧水蓝天,打造宜居之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武汉城市圈“家底”

  2020年

  ◆绿化覆盖面积达59875.38公顷,森林覆盖率25.22%

  ◆有一级及以上公路6797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16011公里、二级及以上普通国省道8701公里

  ◆已建成运营武咸、武黄、武冈、汉孝、武汉至仙桃等5条城际铁路共284公里,约560公里长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小时交通网格局基本形成

  今年前三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9.6亿元

  ◆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6个、国家一级文化馆24个,有2家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家重点美术馆,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个

  ◆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A级景区223家(其中5A级4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走进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13个字的大型木牌竖立路旁。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留下了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句。

  武汉城市圈,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圈。山水林田湖资源之富集,在中国城市群中首屈一指。

  长江是中国的绿腰带,武汉城市圈是腰带上的明珠。摊开地图,长江在武汉城市圈画出一个“M”型,揽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入怀,牵孝感、天门、潜江、仙桃、咸宁在手。

  千里大别山、幕阜山南北对峙,千百湖泊星罗棋布,江汉平原纵横千里……武汉城市圈,江湖融通、“水城一体”,正在奋力打造宜居大城。

  长江为轴

  串起百里画廊

  共饮一江水,同绘一幅画。以长江为轴,武汉城市圈江滩“连珠成串”,呈现百里生态画廊。

  从汉口江滩起步,武汉长江、汉江江滩不断延伸。如今,70公里的武汉江滩,坐拥74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滨水空间,成为千万武汉人的“会客厅”。

  在黄石,79公里的长江岸线边,建起一个又一个滨江公园。家门口有了上窑江滩公园,西塞山区上窑社区居民站在自家阳台上看江景,出门下楼可逛江滩。

  在鄂州,投资70亿元的樊口江滩工程,给市民带来7万平方米的亲水空间,重现“百里樊川、玉带萦回”美景。

  在黄冈,老城依江而建,过去居民“滨江不亲水”。今年7月,鄂东第一大江滩文化公园黄冈滨江公园开园,与鄂州观音阁景区隔江相望。

  做足“水文章”,念好“山字经”。眼下,武汉城市圈正利用山水相连的优势,争相打造“生态花园”。

  梁子湖,地跨武汉市江夏区和鄂州市,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泊。在梁子湖上驱舟破浪,可由武汉梁子湖风景区至鄂州梁子湖岛。今年10月,梁子湖环湖绿道一期建成,二期启动。这条湖岸景观带将沿湖延伸,成为武汉、鄂州、黄石、咸宁等城市圈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木兰山是武汉市黄陂区著名地标,也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来武汉休闲、游玩的必去之地。沿双黄旅游公路一路行驶,半小时左右,即可由黄陂木兰景区群至孝感双峰山景区。

  同属大别山脉,黄冈天堂寨、薄刀峰等一批“名山”融入当地居民生活,引来八方游客。

  一卡在手,共赏美丽风景。11月26日,武汉城市圈9城文旅局联合发布“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整合九城优质山水资源,在生活休闲、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

  资源共享

  幸福指数攀升

  有美丽风景,更有宜居环境。

  数据显示,最近十年,咸宁、黄石从人口净流出转为人口净流入。加上武汉和鄂州,武汉城市圈九城已有四城人口呈现正增长。

  “武汉当大哥,兄弟团团坐。”武汉城市圈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武汉城市圈初步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互融互通,约5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轨道上的城市圈”,让“圈民”在9城间快速穿梭。

  上午在武汉赏东湖美景,中午在潜江尝小龙虾,下午到孝感登山望远,晚上到咸宁泡温泉;白天在光谷上班,晚上回鄂州居住。武汉城市圈日益相融。

  同济、协和上榜中国医院前十,4家医院跻身全国前50位……武汉的医疗资源居全国前列,“圈民”能否共享?当然能!

  孝感加强与武汉的医疗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医联体23个,组建专科联盟32个;咸宁、潜江市内部分医院被武汉大型公立医院托管。

  武汉教育资源丰富,“圈民”能否共享?当然也能!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中师范大学新校区落户鄂州梧桐新区,武鄂两地的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实现共享;仙桃定期与城市圈内名校互派优秀教师挂职交流;天门建成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德风学校等。

  城市交通“一卡通”、医疗保障“一卡通”、就医服务“一卡通”;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市通办”,武汉城市圈市民正在共享更多同城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武汉已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跨省通办”专窗和邮政速递窗口。未来,武汉城市圈更多的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将跨区域共享,实现民生同保。

  宜居的武汉城市圈,也吸引了众多“圈外人”。

  张功,被“米粉”们冠为“小米女神”。2019年7月,随着小米武汉总部的落成,张功从北京来到武汉定居。

  “来武汉主要是因为我孩子的上学问题。”在哈尔滨长大的张功快人快语,来武汉发展,她把父母家人也接了过来,一家人在武汉团圆。

  用她的话说,武汉城市圈的幸福指数非常高。

  同向发力

  “宜居生活圈”呼之欲出

  城因人兴,人聚城荣。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因为“宜居生活圈”而紧密相连。

  武汉城市圈达成共识:每个城市找准自己的定位,携手构建宜居大城。

  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做优主城,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布局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和长江新区四个副城,成为扩散对武汉城市圈辐射力的前沿“阵地”。

  城市扩张不再“摊大饼”,而是以武汉为中心,以5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九市水系、山体、林地、湿地有机融合,组成环城生态带。

  当好武汉的后花园,咸宁致力于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成为武汉城市圈东南生态屏障。如今,咸宁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稳居20强,摘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金字招牌”。

  因矿而兴的黄石,告别“光灰城市”,磁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微笑天使”江豚再现长江黄石段。

  鄂州是精巧的明珠,“城区老旧,道路狭窄”已成“过去时”,现在,鄂州人感慨“城区很有现代都市的模样,花湖机场建得太大气了”。

  千里大别山下,黄冈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擦亮李时珍品牌,推动中国中医药健康城做大做强。

  孝感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建设全省最大的城中人工湿地公园——槐荫公园,以及澴川公园、邓家河湿地公园共10平方公里的“区域海绵体”,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河湖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天门、潜江、仙桃三市,携手打造梦里水乡、宜居之城,成为武汉城市圈和全省心仪的生态旅游基地……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一个更具实力、发展更显活力、城市更有魅力、人民更加幸福的武汉城市圈正向我们走来!

  

  俯瞰黄冈市区和遗爱湖景区,水天一色,环境宜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专家访谈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建好“龙腰”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纵观国内,武汉城市圈无疑是最具备宜居宜业基础的城市圈之一。这里四季分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集水、陆、空、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曾多次造访武汉城市圈,在他看来,武汉城市圈九省通衢,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应该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洪才表示,长江是中国的绿腰带,武汉城市圈是腰带上的明珠。长江经济带,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带的龙头是上海,龙尾是重庆,武汉城市圈是龙腰;只有腰壮起来,整个长江经济带才能共同腾飞。

  “武汉城市圈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今,随着交通设施大为改善,通信技术日益先进,武汉城市圈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更是大为缩短,一体化协同发展迎来最佳窗口期。”徐洪才称,武汉城市圈,应以武汉为龙头,聚合城市圈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他山之石

  宜居激发城市群活力

  宜居竞争力,主要考察的是城市圈的教育、医疗、社会、生态、居住、经济及基础设施等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都市圈报告》,对国内18个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圈进行测评。报告显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榜单中位列第一梯队。

  成熟型城市圈的一大特点是:区域经济分工有差异,但居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正在走向均衡。

  大城市养老机构住不下、三四线城市养老机构住不满,长三角城市圈主动破局,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2020年,江苏张家港,浙江嘉兴,安徽池州、宣城等20个城市的57家养老机构入选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今年10月9日,上海市发布15家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护险费用延伸结算试点机构名单,实现上海市老人长护险待遇异地结算。这一新政推动了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通联,1小时工作圈和生活圈逐步形成。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横琴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等,串联起当地民众的衣、食、住、行,也让区域内城市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港澳居民子女在湾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政策,覆盖来粤发展港澳人员的就业政策服务体系正逐渐建立,“大湾区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同等化”进程不断提速,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规模与宜居指数实现“正相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