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潜江农业发展“跑出”新步伐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规划同编

2022-11-06 16:35 来源: 潜江日报
【字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村人居环境迎来巨变,我市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养虾有稻 百姓增产又增收
  金秋时节,白鹭湖管理区黑伟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
  “稻虾一起长,咱的丰收是双份的。”说起今年的收成,家庭农场负责人胡臣伟喜笑颜开。今年,他将105亩稻虾田实行繁养分离模式,种一季稻养两季虾,卖虾收入增长到60万元。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虾-稻特色产业,并将早期的虾稻连作升级为虾稻共作,“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有效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率,虾和稻成为了我市百姓增收致富的抓手,也树立了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的新标杆。如今,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其中高标准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据测算,“虾稻共作”模式亩平均产虾170公斤以上,产水稻600公斤左右,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然而,稻田养虾面积快速增长,重虾轻稻、虾强稻弱,养虾投入比较效益下滑等短板凸显。稳粮增收,良种先行。2019年,我市与省农科院展开院市合作,繁育出虾稻专用品种“虾稻1号”,解决了虾稻种植面临的“防倒、防毒、保优”三大难题。由于虾稻米不施农药,天然无公害,一批粮食企业也投身“虾稻”生产加工领域。
  有了好品种,还需要好耕地。上半年,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序推进9.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夏粮夏油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以前村里耕地地势比较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实施土地集中连片整理改造成标准虾稻共作单元后,致富大门就此打开。”在赵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2022年全国十佳农民、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介绍,2021年,依托“虾稻共作”现代高效农业模式,赵脑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实现以虾带粮同步增产,农民增收。
  当前,虾-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33家,年小龙虾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上;积极发展精深加工,虾头、虾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虾-稻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00亿元。
  聚力产业 铺就振兴致富路
  一个个贫困村发生蝶变、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近年来,特色产业发展让全市各地发生翻天覆的变化。
  ——就业稳定,农民增收门路宽。
  “家门口就把活干了,一天最少能赚100多元。”在老新镇田李村扶贫车间,村民邹海红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打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玖艾中药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在老新镇流转土地910亩种植艾草,种植户年均增收3600元/亩;田李村、三合村、潭沟村相继开设扶贫车间,吸纳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3.6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而这份幸福有保障、可持续,群众很踏实。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在周矶管理区,小小半夏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半夏可售卖种苗,还可做药材、饮品,撑起农民“致富伞”……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南红北绿”农业产业格局,突出重点,放大优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潜江半夏、潜江大豆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全市建成85万亩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仅今年元至6月,全市小龙虾产量达13.5万吨,小龙虾养殖业产值60亿元。小龙虾交易量13.61万吨,交易额66.33亿元;在全市13个重点产区开展优质虾稻订单生产,订单面积突破50万亩;建成百亩以上连片规模半夏生产基地10个、千亩连片基地3个,全市半夏收获面积18万亩。
  ——数字赋能,新业态蓬勃发展。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咱们潜江的黄湾藕后,信口吟出诗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让黄湾藕得以成为御用贡藕……”近日,首届黄湾藕电商直播带货节暨黄湾藕开挖仪式举行,数十名本土带货网红现场沉浸式直播挖藕、烹藕、销藕的全过程。
  据黄湾村村委会副主任陈龙介绍,自电商进入黄湾村以后,帮村里培养了一批本村的网红达人,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仅此次节会后一个星期,黄湾藕销售突破3万单,助农销售100万元。
  放眼我市各乡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做电商、办旅游,释放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今年,我市还出台了直播间装修补贴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措施,鼓励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宜居宜业 乡村迸发大活力
  走进周矶管理区戴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文化广场,一湖碧水清澈见底,广场四周,青砖黛瓦房整齐划一,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满脸幸福的笑容……
  说起现在的人居环境,村民李羽斌倍感自豪,“环境好了,大家的素质也高了,对门前屋后环境更爱护了,现在茶余饭后都谈论种什么花草更美观呢!”
  近年来,我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共建成湖北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6个。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88750户,乡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比例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以农户占比10%的目标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20个,省级生态村80个;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
  环境好了,蓝天白云成为生活常态,兴隆生态旅游区、拖船埠红色旅游景区、星期8生态农业公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顺势而生,并先后开发了钓虾品虾、水果采摘、农耕体验、农家餐饮、精品民宿等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其中,拖船埠村被列入中央组织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目前正在着力建设3A级旅游景区。
  “虽然辛苦,但是收益很不错,每年至少20万元。”莫岭村民宿老板彭亮秀感慨,农庄、民宿各种旅游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既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也让他们早早奔上了致富路。
  “这样的日子真不错!”一份份获得感铺就乡村生活的幸福底色,一组数据折射我市乡村的发展成色:2021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6元,比2020年增长11.6%。
  产业兴了,乡村美了
  荷包鼓了,村民乐了
  我市正奋力谱写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图 刘琼艳)














  运营部:0728-6238926
  潜江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责编:张 磊
  初审:李淑雯
  终审:潘建军
  长按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