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轨道检修工王家港:毫米之间丈量城市脉搏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黄石

2025-04-09 08:45 来源: 东楚晚报
【字体:

  4月8日,王家港蹲伏在两条钢轨之间,将1.56米长的万能道尺卡入轨缝,对轨缝进行均匀性检查。这个出生于1994年的轨道检修工不会想到,十年前在高中物理课上痴迷的力学公式,此刻正化作他手中道尺的精准刻度,丈量着整座城市的出行安全。

  从物理公式到钢轨刻度

  王家港是黄冈人,高中时期便对物理情有独钟。“每次推导出力学公式,就像解开一道生命谜题。”2013年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毅然选择轨道交通检修专业。在武汉高校实验室里,导师的教诲让他铭记至今:“轨道上0.02毫米的起伏,可能引发列车共振,这比头发丝还细的误差,承载着千万人的安全。”

  2017年毕业季,这个怀揣技术理想的青年遭遇现实抉择。武汉地铁当年未开放招聘,而千里之外的广州地铁正在招贤纳士。带着对专业的执着,22岁的王家港背上行囊南下,在珠江畔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初到广州地铁的王家港,首次提起70斤的捣固机时险些脱手。“这可比物理试卷重多了。”老师傅的调侃让他红了脸。潮湿的隧道里,他跟着前辈学习,用塞尺检测轨缝,用轨检仪扫描平顺度,工具包里的检修手册很快被翻出毛边。

  真正的考验在2018年台风“山竹”来袭之夜。当天凌晨2点的应急电话惊醒值班团队:某区间道岔出现异常位移。暴雨如注中,王家港跟着师傅们蹚过齐膝深的积水,头灯照亮钢轨上2毫米的错位——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足以让列车转向轮啃噬钢轨。“上液压起道机!”在狂风嘶吼中,四个黄色身影如同手术团队般精准配合,当最后一颗防松螺母复位时,远处隧道已透出首班车的灯光。

  “那天早高峰,我躲在立柱后看着列车平稳通过,才发现工作服已被冷汗浸透。”这次经历让王家港深刻理解到,他们守护的不只是钢轨,更是城市跳动的脉搏。

  从珠江到磁湖

  2022年,一则招聘公告搅动了王家港的生活——与家乡黄冈一江之隔的黄石,新建成的有轨电车系统急招轨道检修工。彼时已在广州成长为技术骨干的他,看着手机里父母在黄冈老家新建楼房前的合影,想起已经三年没陪两位老人过中秋,内心很不是滋味。

  通过笔试、面试,最终,王家港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黄石首批轨道检修工。

  在黄石工作的日夜,王家港的工具包承载着70斤的捣固机、50斤的起道机、拨道机等工具。他和同事像轨道上的“急诊医生”,需要时刻待命:冬夜里处理钢轨收缩引发的轨缝异常,盛夏午后顶着40℃高温校正因热胀产生的毫米级位移。

  “最难的是砟道床养护。”当天,王家港擦拭着捣固机解释道,有轨电车频繁运行会震松碎石路基,“就像牙齿周围的牙龈萎缩,必须及时加固。”2024年寒冬,为抢修因冻胀变形的岔心区,他和团队在-5℃的户外连续作业6小时,直到所有轨距数据回归安全阈值。

  这份需要极致耐心的工作,也馈赠以丰厚的成就感。2020年,他和团队在广铁集团技能大赛中,以最短时间完成7号叉心更换,刷新赛事纪录;在黄石任职期间,他和团队荣获团队奖。

  携妻定居黄石

  如今在黄石定居的王家港,生活轨迹与工作轨道产生了奇妙共鸣。妻子随着他的脚步从黄冈来到黄石工作,他们在黄石购置了新房。每逢休息日,这个“轨道医生”会换上运动鞋,沿磁湖岸线徒步。“看着湖面波纹,总会想起钢轨的平顺度检测。”他笑着说。父母一有空,就从江北过来团聚,老父亲总爱去电车基地转转,“虽然看不懂那些精密仪器,但知道儿子在做大事。”

  每次深夜检修结束时,王家港常会驻足站台。望着末班车消失在轨道尽头,车厢灯光连成流动的星河,他会想起导师当年在毕业册上的赠言:“铁轨的尽头不是终点,而是千万人平安抵达的起点。”

  从珠江到磁湖,从见习生到技术骨干,王家港丈量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轨迹。当人们在站台候车时,或许该留意那些蹲在轨道间的黄色身影——他们用毫米级的坚守,托起城市奔涌向前的脚步。正如王家港在技术手册扉页写的那句话:“铁轨会记住所有认真对待它的人。”(记者 石振华 文/摄)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