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有这样一位80后“新农人”。曾经,他在深圳的写字楼里忙碌奔波;如今,他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家乡的千亩良田之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农业故事。他就是刘合福。
从工厂技术人员到“新农人”,刘合福一样做得风生水起。2024年,他被评为阳新县十佳种粮大户。
千亩土地开启新篇章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刘合福的鑫达生态家庭农场,1000余亩油菜基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油菜花轻轻摇曳,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田埂上,耸立的观景台迎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尽情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
一架无人机轻盈地掠过花海,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叶面追肥作业,白色的机身在金黄花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构成了一幅现代科技与田园风光有机融合的动人画面。
这热闹的景象,是陶港镇首届“长乐花海”油菜花节的精彩片段。短短半月时间,这场油菜花节吸引了周边超2万人次前来观赏游玩,现场售出菜籽油等农产品20余万元。
刘合福的千亩良田也借此机会,成功实现了从“单一产粮”到“农旅共辉”的华丽转身,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近些年,阳新县对良荐河进行全面改造,对河道进行拓宽、清淤、疏浚,让水流更加通畅。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河道两岸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护坡,不仅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净化了水质。
通过改造,良荐河流域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为刘合福的农场提供了优质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茁壮成长。
陶港镇和官塘村在惠农政策上给予刘合福大力支持。在土地流转方面,镇、村积极协调,帮助刘合福以合理价格流转1100亩耕地,还简化土地流转手续,让他迅速开展农业生产布局。
从技术员到“新农人”
41岁的刘合福是土生土长的官塘村人。
从学校毕业后,刘合福前往沿海打拼。一次偶然机遇,他和比亚迪公司结缘。之后,他从一名普通员工逐渐成长为新能源电池技术人员。
彼时,刘合福的父亲刘会富还是陶港镇一带有名的种粮大户。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刘会富就开始承包农田种植水稻、油菜。
“2020年左右,父亲总是跟我谈心,说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希望我回来帮帮他。”刘合福说,父亲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对土地的感情难以割舍。
其实,刘合福知道父亲“力不从心”。现在是科技时代,种田得要技术。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跟不上时代步伐。
2021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刘合福决定回乡种田。
刘合福的种田之路,充满了探索与创新。改变源于他参加县农业农村部门举办的一堂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课以及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头雁”培训班。
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门也给予了足够支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陶港镇政府出资为刘合福的农场修建了完善的机耕路,方便农机作业;官塘村则协助建设了电力设施,保障灌溉、烘干等设备用电需求。
在资金扶持上,陶港镇积极为刘合福争取农业产业发展补贴,官塘村也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奖励,鼓励他发展现代农业。此外,县农业农村部门还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定期到他的农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头雁”引航科学种田
2023年,陶港镇大力推进1.2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刘合福紧紧抓住机遇,他流转的耕地经过改造后变得平整,沟渠变得畅通。
在稻油轮作区,他大胆推广油菜良种,搭配先进的无人机飞播技术,使得出苗率大幅提升,再结合精准的测土配方施肥,油菜亩产从原来的100多斤一跃升至300斤,产量实现飞跃。
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区,他严格遵循“2行玉米+4行大豆”的黄金配比,借助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的病虫害防控。通过精心管理,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互利共生、互不遮光,亩均收益比单一种植高出了25%。
如今,刘合福只要轻点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田块的土壤墒情、肥力数据,真正做到科学种田。
前段时间,他紧紧抓住陶港镇打造“长乐港生态经济带”的契机,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在田头修建观光步道,搭建观景台,还精心策划亲子农耕体验、花海摄影等一系列活动。游客不仅能在这里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亲身参与到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合福的农场不仅仅是一片丰产田,更是周边农户的“实训场”。他毫无保留地教村民种粮技术,辨别良种特性。在他的带动下,已有20多户农户跟着改种稻油轮作和复合种植,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农场每年聘用劳动力20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占比达到20%。村民石玉兰在花海节期间担任“讲解员”,卖儿童玩具,一天下来轻松赚200元。
刘合福常常自豪地说:“新时代的农民,既要会用北斗导航耕地,也要会直播带货卖粮,让每寸土地都产出高价值。”(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