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西塞山区袁海湾社区居民胡佳聪坚持定期献血,到今年3月累计献血3000毫升。他还曾完成该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他人垂危的生命。
2015年,胡佳聪第一次走进献血车,从此开启了他的公益征途。“起初只是觉得能帮到人,没想太多。”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他风雨无阻的坚持。2016年的一次献血中,他偶然了解到中华骨髓库,毫不犹豫登记成为捐献者。
命运的召唤发生在2021年,一名重庆患儿的造血干细胞与他匹配成功。面对连续4天注射动员剂引发的剧烈头痛,胡佳聪咬牙坚持。“想到无菌舱里等待的孩子,这点痛算什么?”当年6月20日,235毫升造血干细胞从他体内采集完成,火速送往重庆。
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也让他成为西塞山区首位成功捐献者。
捐献成功后,胡佳聪选择默默回归生活。面对社区和媒体的关注,他婉拒采访:“只是做了件普通的事。”直到2023年,西塞山区红十字会通过摸排发现他的事迹,一句“普通人该做的事而已”让人动容。
目睹太多患者因配型无望而离世,胡佳聪意识到,沉默救不了更多人。如今,他主动站上宣讲台,呼吁公众加入捐献行列:“多一份样本库,就多一份生的希望,也可能创造一个家庭奇迹。”
胡佳聪的善举并非孤例。近年来,西塞山区深耕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涌现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程晓等一批榜样。区红十字会通过“三救三献”工程,累计培训救护员超500人,普及急救知识近千人次,更推动300余名教师加入中华骨髓库。
“生命需要关爱,社会需要奉献。”胡佳聪的朴素信念,正与这片土地的红十字文化同频共振。他说:“志愿者不为名利,唯愿真爱常伴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西塞人接过爱的火炬——陈家湾社区“益点点”服务队常态化助老帮扶,校园献血点排起长队,边远乡村的急救培训课堂座无虚席。
▶记者手记
从一个人的热血到一座城的温度,胡佳聪用十年光阴书写答案。他的故事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鲜活注脚。当善意化作行动,当微光汇成星河,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区,正用大爱谱写一曲生命至上的华章。
(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冯玲丽)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