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届黄石市、鄂州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在黄石市教科院举行。来自两地的110余名科学教师齐聚一堂,运用吸管、纸张、回形针等简易材料,围绕“力与结构”主题展开创意对决。
赛前,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专家叶艳带来专题讲座,深入剖析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方法论,启发教师们的教学思维。黄石市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勇乔介绍,本次大赛由两地教研部门联合举办,比赛以“承重的立方体”“高空载球”经典实验为赛项,并针对教材中的操作难点改良设计,重点考查教师们的实验操作素养与综合技能。
在“承重的立方体”赛项中,参赛教师需使用不超过30根吸管和回形针搭建立方体,以承重力大小决定胜负。赛场上,教师们专注构思、巧妙剪裁、精准拼接,打造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立方体。
“高空载球”项目同样精彩纷呈。该项目要求教师用1张A4纸和5张粘贴纸搭建尽可能高的模型,并放置乒乓球。现场,教师们脑洞大开,将纸张折成圆柱体、三棱柱等立体结构,通过叠加、嵌套等方式提升模型高度。
老虎头小学科学教师冯卫红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她用26根吸管搭建出双重结构立方体,外层正方体搭配中间圆柱体。“外方内圆的设计创意源自桥梁工程的启发,采用双层结构分散压力,有效提高了承重力。”冯卫红分享道,此次参赛不仅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更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素材。
鄂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龚一洋已是第二次来黄石参赛。她说:“每次来参加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在过程中能互相学习科学操作及实践经验,回去还可以把这些经验应用于课堂,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
此次比赛不仅搭建起黄石、鄂州两地科学教师深度交流的平台,更促进了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交融碰撞。未来,两地将围绕科学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促进武汉都市圈科学教师跨区域交流,助力教师提升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教学实践能力。(记者 程鑫)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