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加快“三个优势转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交通同网

2024-01-19 09:2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我们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打好科创中心建设“主动仗”,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我们要知重负重,勇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以“闯关”的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产业强市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我们要筑牢有效投资“压舱石”,激活潜在消费“新蓝海”,塑造大武汉大市场新的辉煌!

  ◎我们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聚资源,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支点建强、把枢纽做实,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我们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让城市赋能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

  ◎我们要坚决扛起先行区建设主力军的重要责任,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以一域服务全局,同心协力把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

  ◎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更加生机盎然!

  ◎我们要坚持政策向农业倾斜、资源向农村集聚、服务向农民拓展,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打好科创中心建设“主动仗”

  青山数谷集聚众多数字经济企业。

  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推进神农设施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

  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实施29个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23个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

  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增中试平台3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

  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

  实施引领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万家。

  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

  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双优计划”,打造光谷、车谷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

  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认定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等1000人以上。新建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

  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

  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60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

  新开工23个50亿元以上项目

  新开工奕斯伟硅材料基地、中信科移动等23个50亿元以上,大全电磁能、华工正源超高速光模块等30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新投产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楚兴电子一期等7个50亿元以上,光迅高端光电子、博雷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15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全力推进烽火智慧光网、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等1600个在建工业项目。

  努力打造氢能城市和中国星谷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氢能城市和中国星谷。

  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世界“设计之都”,打造示范街区、示范园区、创意社区10个以上。

  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工程。启动“万兆城市”建设,加快“E级算力”部署,推动高性能算力规模超2000P。

  实施数字核心产业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

  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成“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5G工厂30家,新增标杆智能工厂10家,完成5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元宇宙、大模型等新兴领域遴选10个揭榜项目,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0个以上。争取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

  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今年将举行第七届发展论坛。长江日报记者陈亮 摄

  推动安居链等5个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

  多措并举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安居链、九州医药等5个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支持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国贸等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光电子、高端装备、供销、农业等领域供应链企业,引育一批快递、仓储、货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龙头企业,对接融入全省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服务“商网”,有效衔接供需,融通消费投资,更好畅通经济循环。

  积极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新城站建设

  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抓手,实施枢纽通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积极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新城站建设,基本建成天河机场第三跑道。

  建设天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完善阳逻港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推进6个进出城通道和8个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实施交通优化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和平大道东延线等6个进出城通道和8个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实施额头湾立交等8处路网节点改造,建成10条骨干道路,开通3条轨道交通线。实施火车站、景区、商圈等重点部位交通提升工程。

  着力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区

  深入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加快实施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武汉项目。

  着力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区,搭建对欧交流平台,加强海外招商引资。

  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开展“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活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推动主城区转型提质,支持7个中心城区做强数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实施“工业上楼”,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4个副城产城融合。推动4个新城区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

  大力实施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

  大力实施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十大产业和平台项目,建设总部经济等7个功能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完善武汉都市圈“五同”机制,推进5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积极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

  积极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产业合作,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推进与长株潭、合肥、南昌都市圈联动发展。

  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秀美画卷更加生机盎然

  约10万只越冬候鸟飞抵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通讯员王玉明 摄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完成5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

  完成5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武船片堤防改造等重点项目。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四水共治”。建设湿地花城。推进沉湖湿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实施武汉关阳台、“一桥两山”等重点工程

  加快打造“两江四岸”重点区块,实施武汉关阳台、“一桥两山”等重点工程。

  持续扮靓特色花漾街区,建成20公里月季花带快速路,实施26条樱花、紫薇特色路改造。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推进500个“无废细胞”创建。

  深入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建设改造充电桩8万个,新建换电站50座

  推进钢铁等6类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碳项目35个,建设改造充电桩8万个,新建换电站50座,推广新能源汽车15万辆以上。

  依托“中碳登”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碳市场

  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依托“中碳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市场。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实施城市降温“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行动,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今年十项重点工作

  ◎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奋力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奋力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筑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奋力推动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奋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凸显大江大湖湿地城市特色

  ◎奋力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奋力推动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奋力推动平安武汉建设,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殷雪君)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