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探访屈家岭遗址:从一颗稻粒触摸长江中游农耕文明|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07-28 07:0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7日讯(记者余坦坦 见习记者包孟) 这里天蓝蓝,山翠翠,水清清,五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繁衍、创造,持家兴业,代有相传,赓续不绝。
  这里草木繁盛,鸟语花香,田垄纵横,由中国人最早种植的水稻在这里被发现,中国独创的稻作文化也在这里绵延了五千年。
  这里,就是荆门市屈家岭。它位于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型盆地之中,举世闻名的屈家岭遗址就在这里。


  探访团小团员在认真观察史前稻作遗存。 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7月25日上午,由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市民网友、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组成的“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宜荆荆都市圈探访团来到这里,实地探访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屈家岭遗址,探寻史前文明的瑰宝,体味屈家岭先民的生活,感悟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探访团成员参观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王豫鄂向探访团介绍,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5900-4000年。它也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被中外考古专家认定为长江中游农耕文明乃至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屈家岭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和武汉盘龙城遗址一道,以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和确凿无疑的考古实物发现,实证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访团成员参观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大学生涨知识:太极图原来出自这里!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上有太极图样纹饰。包孟 摄
  从武汉驱车将近3个小时,探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面,伫立着一座难辨造型但又色如红土陶器的“非典型”建筑,这就是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座很奇特的建筑,看不出什么具体的造型,仿佛是从土里面自己长出来的。原始原生,原汁原味,体现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陶制的特点,正是这座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意境。”王豫鄂给大家介绍。


  探访团走进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屈家岭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史前文化遗存,出土文物主要有磨光黑陶、蛋壳彩陶、彩陶纺轮、玉石器等精美文物。其中蛋壳彩陶、彩陶纺轮和陶塑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是史前文化的稀世瑰宝。
  走进造型独特的博物馆,一件件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器格外亮眼。
  在一个展柜前,探访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大一学生郭思骋被展柜里陶器上的花纹所吸引。“好像太极八卦图哎!”郭思骋惊奇地叫道。
  “是的,你说得蛮对!”担任博物馆讲解的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教育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祖俊介绍,“2015年,屈家岭遗址开始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这种漩涡纹彩陶纺轮中,有一类纺轮的纹饰以中间的圆心为中点,呈彩色对称图案,这与后世的太极阴阳鱼图图案十分相似。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它有可能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因此也极有可能是中国太极图的起源。一些考古专家由是推断,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堪称是长江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专家在为探访团讲解屈家岭文化。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太极图,原来出自这里啊!真是涨知识了!” 听了罗祖俊的一番介绍,郭思骋禁不住发出惊叹。
  高温浴⒖炻种铺占际酢⑹澜缟献畋〉奶掌鳌伊氤鐾恋奶掌鳎羁脊沤绺械秸鹁>萋拮婵〗樯埽魑轮泄闪⒑蠼旱厍⒕虻牡谝桓龉盼幕胖罚伊氤鐾恋奶掌鞑唤龃砹诵率魇贝奶掌髦谱髯罡咚剑壹词狗诺较执诠ひ账忌弦部俺粕霞选!跋执讼执ひ罩谱鞯奶掌鳎膊还绱耍幢鼐湍艹角伊胛幕逼诘乃健!甭拮婵》⒊龈刑尽£
  小朋友很惊讶:这里的古人生活很现代!
  人们常用“筚路蓝缕”“茹毛饮血”这些词来形容远古先民的生活。在现代人们的印象里,远古先民们也确实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非人生活,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他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与我们现代人相比也有着霄壤之别。
  “实际上,先民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的许多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并不逊于我们现代人,生活品质在当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都很原始落后的条件下也并不算差,有些方面还蛮现代的。”参观中,罗祖俊的一席话令探访团成员感到意外。


  探访团小团员在认真观看屈家岭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就拿‘ 吃’来说吧。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吃上了我们今天还在吃的稻米。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屈家岭先民的菜谱里除了果蔬之外,还有鸡、鸭、鱼、麋鹿等许多肉类,饮食上已经有了‘荤素搭配 ’的健康理念。他们甚至开始酿酒。而酒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粮食已经有了富余,粮食在解决温饱之后,已经用来提高先民们的饮食品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屈家岭遗址联合考古队经过多年的植物考古,发现了541粒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此外还发现了距今5600年-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对这些炭化种子进行碳—14年代测定,证明这是长江中游最早的稻粒和粟粒遗存,由此可见当时屈家岭先民的农业结构为以稻为主、以粟为辅,南方的稻和北方的粟在此都有很好的生长,从而为屈家岭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来源。
  博物馆展柜中,一对扣在一起的陶碗引起了马行健、张一沐 、靳天泽、王希玟等探访团几位小朋友的好奇。“这是什么碗呀?”“为什么扣在一起?“里面装的什么呀?”他们纷纷发问。
  “这个呀,我们叫它‘扣碗 ’。”罗祖俊回答说。“为了防止虫豸叮咬食物,先民们就把碗扣在一起,这样虫豸就爬不进去了,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了防虫去病的理念。”
  博物馆二楼,用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屈家岭先民当年生活、劳作、休闲娱乐的场景:有饮食的,有串门的,有纺织的,有捉鱼的,有遛狗的,有斗棋的……“那个时候他们已经用上丝织品了,这在当时可是很奢侈的。”在一个妇女纺轮的雕塑前,罗祖俊的一番讲解令探访团的小朋友感到惊讶。
  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


  探访团走进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考古专家感叹:屈家岭文化即是荆楚文明发展之源
  离开博物馆,探访团驱车来到遗址公园里一个标号为‘“F38”的发掘区。“这个发掘区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发掘的,属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在发掘区里,由北向南我们发现有3个作用不同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有每间长宽各10米的4个大房间的地基,这么大面积的地基之前在湖北很少发现。而且与传统地基不同,这几间房子的地基没有采用挖基槽、加柱等传统盖房方式,而是采用挖坑、 烤壁加固、填土立柱的方式,因此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吊脚楼。在此,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将稻草与泥土混合起来的建筑材料,堪称是古代的‘ 钢筋混凝土’,用它建起来的房子会相当牢固。”发掘现场,一直参与“F38”考古发掘工作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国平说。
  据周国平介绍,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最为兴盛、最为强势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以数量众多的环壕聚落和史前城址、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制陶业、精细的纺织业等为突出特征,第一次揭开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面纱。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可以说,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