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让千年非遗文化持续散发光彩!专家带探访团了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2-09-03 20:4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战国时期“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长江网讯(见习记者包孟)7月26日、8月26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先后走进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湖北省博物馆,了解浪漫、神奇的楚式漆器,探访楚式漆器修饰技艺。

  楚式漆器纹饰出现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在两只凤的背部,各有一只奋力抬鼓的幼虎。这是在湖北省博物馆摆放镇馆之宝之一——虎座鸟架鼓。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古人将老虎视为百兽中地下最具神力的动物,将凤鸟视为天上神鸟,虎座鸟架鼓则可以理解为楚人想要沟通天地。“虎座鸟架鼓将楚文化的浪漫、神奇、瑰丽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也是我们楚文化最具代表性漆器文物。” 

  除了虎座鸟架鼓,博物馆内还有不少代表楚国高超水平的漆器。探访团成员看到展柜里摆放的一件色彩鲜艳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即古代的梳妆盒,目前仅存绘有图画的漆皮。“你们看,即使2000多年过去了,这件文物绘制图画却依旧保持鲜艳的色彩,上面还绘制了中国最早的连环画。”方勤介绍,漆奁盖的外壁一周,画面以树木分隔为五段,内容描绘了战国时期人物车马出行的5个场景,包括“初行”“驱驰”“出迎”“相见”以及一副过渡画面,上面绘画连贯且刻画人物、动物富有动态感。

  “能在化妆盒上绘制连环画,看来楚人不光浪漫,还有创意和巧思。”探访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二学生王芮感叹道。

  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硕说,湖北气候湿润,竹木资源丰富,这些都是漆器生产的必备原料。所有这一切,在千年前都为楚国漆器及髹漆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楚国漆器从春秋中期开始到战国晚期的近400年间,生产一直没有中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在其他诸侯国中是没有的。我国髹漆工艺的第一次大发展,主要就是由楚国漆器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张硕说。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体现楚人艺术趣味追求”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其中“髹”是用漆涂物,“饰”有纹饰之意。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楚文化发祥地,荆州的楚式漆器早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荆州地区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也成了一种特色。

  荆州于2012年成立了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以下简称非遗传承院),设立非遗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工作坊,覆盖包括楚式漆艺在内的18项国家级和12项省级非遗项目。7月26日,宜荆荆都市圈探访团成员来到荆州非遗传承院,了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刚一进传承院内,色彩鲜艳、体型庞大的仿虎座鸟架鼓等楚文化代表漆器就出现在探访团成员眼前。全国首届漆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传承人孟祥高向探访团介绍,院内摆放漆器都是由传承院内的传承人合作而成的复制品。

  “为何楚式漆器能做到体型庞大却毫无拼接痕迹?”探访团成员、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周咏怡问道。

  非遗传承院内摆放的仿楚式漆器。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孟祥高说,这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三个特点有关联:一是楚式漆器的仿生造型设计理念,即将漆器形状模仿成自然界鸟兽的形象,体现了楚人艺术趣味的追求,也是楚人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创意启示和审美想象的艺术实践;二是结合榫卯雕刻,利用圆雕、浮雕、透雕以及榫卯结构、粘接工艺等综合手法制成的漆器是最富有特色;三是髹漆彩绘,即彩绘漆器。

  对漆器手艺人来说,了解漆器特点只是基础,累积年月学习制作一件精致的楚式漆器才最重要。孟祥高介绍,一件完整漆器工艺品制作,需要从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等20多道工序。此外,漆器学习需要极其细腻手法来刻画。

  “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用到蛋壳?”传承院内,探访团成员观察到有手艺人正在用碾碎的鸡蛋壳点缀漆画。孟祥高介绍,这是蛋壳镶嵌,也是漆器装饰的一种技法。“漆器制作有很多综合材料的运用,如贝壳,玉石金箔等。蛋壳也是其中一种髹饰技艺。”孟祥高说。

  孟祥高指导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学生。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推动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保护与传承

  “好威武啊!”探访团成员参观大师漆器作品精品展时,厅内一件“神武大元帅”漆线雕作品吸引了众多探访团成员目光。该漆艺作品从外表来看是缩小的中国古代将帅盔甲,金属感十足。

  《神武大元帅》漆线雕。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孟祥高介绍,该作品是使用厦门漆线雕工艺制作而成的漆器作品。“《神武大元帅》一共有两件,一件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被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先生,还有一件则在非遗传承院内展出。”孟祥高说。

  为何厦门工艺品会在荆州展出?孟祥高说,这是“收集”回来的。为带动各地漆器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的交流,同时也带大众从漆器工艺品的材料、工具、胎体等方面全面了解中国漆艺发展状况,非遗传承院参与“2019漆艺中国行”行动。该活动由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玉春等人带队分五条线路对全国22项国家级、省级、市级漆艺非遗项目、40余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探访,并将探访收集的成果带回荆州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向大众集中展示。

  交流是促进非遗保护一种方式,为更深入夯实楚式漆器的传承与保护,孟祥高介绍,非遗传承院越来越注重基础建设,初步建成集漆文化、漆材料、漆胎体、漆工艺、大师精品展于一体的中国漆工艺馆;依托湖北省图书馆初步完成“大漆文献分馆”书目筹集工作,并开馆试运营;还与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合作出版了《图说制漆技艺》《图说制胎技艺》《图说髹饰技艺》等三本教材,填补了湖北省漆工艺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的空白。

  荆州市荆楚非遗传承院漆线雕作品。长江网记者李诗文 摄

  这里为更多非遗文化提供交流传承平台

  除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还有楚式斫琴、磨鹰风筝、淡水贝雕、葫芦烙画等非遗项目。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玉春说,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一方面从非遗保护角度出发,为非遗传承人做公益性项目;另一方面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对外交往并产生聚集效应,聚集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院交流与展示。

  制作荆州磨鹰风筝50多年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孙宏成在非遗传承院成立了工作室,每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学生来学习如何制作磨鹰风筝。孙宏成说,非遗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技术,技术需要传承,而非遗传承院就为自己和来学习非遗文化的人搭建了平台。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湖北省技术能手李远强在非遗传承院成立了紫砂艺术工作室。探访团成员走进工作室时,他正在打磨一件快成型的紫砂壶。李远强说,当前紫砂壶工艺虽在荆州是一种小众工艺,但其文雅的外表和背后的蕴含百年的深厚文化让紫砂壶充满魅力,非遗传承院成为想来学习紫砂壶工艺年轻人和手艺人的桥梁。

  手艺人制作紫砂壶。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当前非遗传承院已开发实施研学、文旅等丰富体验内容,宣传与展示传统工艺文化魅力、提升青年传承人群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目前我们通过工艺品美术专业培养了大概200多人。此外,我们还定期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研培班,共4期,学员共达到300人左右。每年通过研学体验认识传统手艺达到6万人次左右。”孟祥高说。

  孟祥高带探访团成员了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我们还尝试将非遗文化送进高校,融入高校选修课程,将非遗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相关文化产业相连接,对外出售非遗文化制作而成的相关工艺品。一些对传统非遗文化偏爱的人还会找到店里订制,如磨鹰风筝、紫砂壶以及漆工艺制作筷子等,整个非遗传承院每年产值都在1000万以上。”赵玉春说。

  探访团成员们在非遗传承院聆听了非遗传承人表演楚式斫琴,还一起体验了淡水贝雕和葫芦烙画制作过程。

  “以前总觉得非遗文化对我来说既传统又遥远,这次体验才发现原来非遗这么有趣,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学生群体对非遗文化了解掌握的力度。”体验了烙画的周咏怡说。

  探访团成员、武汉外国语小学二年级学生王希玟用贝雕制作了一朵花的形状。“我希望非遗文化能像花朵一样永远盛开不败落。”

  探访团小成员体验非遗项目淡水贝雕。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编辑:熊展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