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砥砺奋进,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会力量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12-01 15:2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法学是治国理政之“显学”,是经世致用之“大道”。法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武汉市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的领导和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的指导下,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把法学会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和政法重点工作,团结引领武汉地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开拓创新,推动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武汉市法学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地方法学会前列。

  第三十二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在武汉举行。

  服务发展

  服务中心大局

  一大批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举措

  武汉市法学会聚力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参与一流法治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为武汉高质量发展营造高质量法治环境,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智慧。

  法治建设方面,参与编制《“法治武汉”建设规划(2016—2020)》《2016—2020武汉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及“十四五”法治武汉建设规划等武汉法治建设重要文件。围绕“创新改革与法治建设”“推进武汉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开创法治武汉建设新局面”等主题举办多届武汉法治论坛和多场专家座谈会,引领法学专家学者聚焦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提出一批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市法学会研究成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与良性竞争的法治保障研究》受到中国法学会肯定。

  社会治理方面,与市委平安办联合举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专题研讨会和“武汉市调解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坛,组织理论研讨文章573篇,15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总结提炼我市社会治理和调解工作实践经验。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向市委政法委提交“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专题报告和“1+6”基层社区治理创新调研系列报告等。与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等共建3个法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首批“信访法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法治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等6个合作项目均转化为基层治理制度性文件或工作方案。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举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与法治环境建设”座谈会,组织本地知名民营企业代表与实务部门面对面研讨交流,对接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供给与需求,共同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难题。竞争法研究会连续4年举办“长江竞争论坛”,全国知名经济法、竞争法专家学者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涉外法治研究方面,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提出的“关于完善我国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和禁诉令规定 强化涉外法治建设的建议”被最高人民法院采纳。课题成果“武汉自贸区多元争端解决机制创新研究”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一带一路年鉴》采用。仲裁法学研究会参与编发《“一带一路”国家工程与投资法律制度及风险防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法律指导。

  武汉市法学会系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不忘初心 践行使命”主题活动作品展。

  人才智库

  法律界领军人才坐镇

  人才库智囊咨政建言

  武汉市法学会积极发挥联系面广、群英荟萃的优势,建立全市法学法律人才库以及市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创新法治人才培育的思路举措,不断提高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能力水平,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汉、法治武汉建设。

  立足服务武汉高质量发展,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武汉市法学会与市人社局联合组建武汉市首个全市性的法学法律人才库,在广泛推荐、自荐基础上,审核筛选128位优秀法学法律专家为首批入库成员,并结合法学学科和法治建设实际需要,科学划分11大专业领域对人才库作分类建设和使用。有序组织入库人才参与地方立法、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在建立法学法律人才库基础上,遴选21名专业领军人才成立市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其中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等知名教授和武汉市律师协会会长、一级律师胡迎法等法律实务专家担任带头人。截至目前,全市13个区法学会均组建首席专家库,市、区两级共吸纳首席专家39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推进以来,市、区法学会积极推荐首席专家参与地方立法咨询、普法宣讲等工作,组织首席专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军民融合相关工作,提供疑难案件法律咨询服务,获得广泛好评。

  多途径举荐优秀法治人才服务法治实践。推荐8位知名学者在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会上作法治辅导报告,向党政部门推荐法律顾问建议人选30余人,向市各类法治宣讲团、法律服务团推荐专家成员40余人,向省法学法律人才库推荐优秀人才136人,向有关单位推荐法律咨询专家、评审专家,推荐建议均得到重视和采纳。

  注重凝聚培养优秀中青年法治人才。组织90多名法学会工作骨干分批参加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举办的培训班。组织推荐400多篇优秀论文在全国性或区域、省级学术论坛上获奖,其中一等奖19个。组织230位法学专家和青年才俊赴外地学习交流。举办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马克昌杯优秀刑事法律文书”评选等,一批优秀法学法律人才脱颖而出。

  武汉市委政法委、武汉市人社局、武汉市法学会联合成立武汉市首个全市性的法学法律人才库。

  组织建设

  以党建促会建,工作经验多次被中国法学会推介

  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武汉市法学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均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率先成立法学研究行业党委等多项工作经验被中国法学会推介,2019年3月,在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武汉市法学会被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

  2018年,武汉市法学会在全国市一级法学会中率先成立法学研究行业党委,2019年,市法学会所属15个研究会实现党支部全覆盖,原本分散在各行业、各单位的党员会员被党组织凝聚到一起。

  市法学会党组、法学研究行业党委、研究会党支部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对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的实施意见》等13项制度,不断形成规范化制度化。2022年,市法学会规范化建设首批“党员之家”“会员之家”,开展示范党支部创建、党员法律服务基层行、党支部书记述职等活动,举办党建与业务培训专题班,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强化。洪山区人民法院会员小组“法韵深深”读书会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武汉市法学会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举办党建系列主题活动、主题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活动,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随着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会员队伍发展不断壮大,会员人数由第五届理事会的4118人,增长至6747人,增加64%;团体会员由10个增长至123个(含区法学会团体会员),增加11倍。会员小组(专业研究委员会)在各行业全面发展,由11个增至23个。学科研究会从7个发展到15个,新增竞争法、金融法、社会纠纷多元化解、商事调解、法律服务创新等多个新兴领域、跨学科研究会。

  在建强组织的基础上,各区法学会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大局,打造了一批工作活动品牌。例如黄陂区法学会参与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因地制宜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江汉区法学会聚焦10个“紧迫性”课题开展专项调研,形成16篇调研报告等。市法学会所属研究会团结引领专业领域人才和研究会党员会员,加强法治研究、投身法治实践。地方立法、行政法学、环境法学研究会组织法学法律专家对50多部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进行立法调研和咨询论证。竞争法研究会创建“长江竞争论坛”研究品牌,两次参与湖北省公平竞争地方标准制定,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青年普法志愿者李永康在为小朋友们开展“民法典三字经”普法宣传。

  法治文化

  出版《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填补法治史系统研究空白

  武汉市法学会创新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开创地方法治史研究先河,精心组织并与江汉大学联合编纂《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历时九年,共12卷500余万字,已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填补了我国地方法治史系统研究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杨一凡评价称,撰写、出版《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是武汉法律人为当代中国法学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的又一新的贡献。该丛书作为一部以地方、城市法治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的法律史著作,具有开创意义。

  此外,武汉市法学会从2016年起,连续8年组织编撰《武汉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法治白皮书),2017年起,连续7年组织评选并发布武汉市年度十大法治事件、十大典型案例,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新闻媒体和相关单位的广泛关注。2018年,组织评选武汉市首届十大基层法治人物,《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起到良好宣传效应。推荐法学专家参与中央电视台“CCTV-12大篷车”武汉站活动,邀请著名央视主持人担任武汉市法治城市形象代言人,面向全国宣传武汉良好法治环境。

  与此同时,武汉市法学会积极参与法治宣传,组织警察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仲裁法学、社会纠纷多元化解等研究会前往“江汉金融圈”“武广商圈”等10多个产业集聚区,针对企业法治需求,开展订单式法治咨询宣讲26场,现场服务企业250多家。联合市司法局、团市委坚持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近5年共组织志愿者6万余人次,广泛开展法治宣讲、法律咨询活动7.8万余场。2021年,武汉市法学会作为中国法学会推荐的唯一地方法学会,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

  武汉市法学会系统成绩单

  ■ 所获肯定

  中国法学会历任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武汉市法学会工作。

  依托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研究会、首创会员小组制度等经验,中国法学会4次以文件形式予以推介,5次安排武汉市法学会在全国大会上交流经验。

  2017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员部专程来汉调研总结武汉市法学会工作。

  2019年3月,在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武汉市法学会被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

  2021年12月,武汉市法学会作为中国法学会推荐的唯一地方法学会,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 大事记

  2016年,13个行政区法学会实现全覆盖。

  2018年,在全国市一级法学会中率先成立法学研究行业党委。

  2018年,与《长江日报》组织开展首届武汉市十大基层法治人物评选。

  2019年,实现市法学会所属15个研究会党支部全覆盖。

  2020年,指导洪山区人民法院会员小组“法韵深深”读书会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2020年9月,成功举办第三十二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中国法学会领导及全国各地200余名专家学者赴汉指导和交流。

  2021年,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与市人社局联合组建武汉市首个全市性的法学法律人才库,首批入库专家128人。

  2022年,组建武汉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开展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目前,武汉市13个行政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全覆盖,市、区吸纳首席专家395人。

  2022年,规范化建设首批“党员之家”“会员之家”,现已实现研究会“党员之家”“会员之家”全覆盖。

  2013年,响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和“武汉共识”,倡议发起并会同长沙、合肥、南昌等城市举办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法治论坛;2019年,新增长江沿岸黄石、岳阳、安庆、九江四城市法学会为成员单位,至今已共同举办11届长江中游城市群法治论坛,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共同体建设等提供法治支撑。

  2013年酝酿策划,2014年组织实施,与江汉大学联合组织编纂《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历时九年,共12卷500余万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填补了我国地方法治史系统研究空白。

  2016年起,连续8年组织编撰《武汉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法治白皮书),2017年起,连续7年组织评选并发布武汉法治建设年度“十大事件”和“十大典型案例”。

  近几年来,组织推荐400多篇优秀论文在全国性或区域、省级学术论坛上获奖,其中一等奖19个。

  会员队伍发展壮大。会员人数由第五届理事会的4118人,增长至6747人,增加64%;团体会员由10个增长至123个(含区法学会团体会员),增加11倍。

  策划:中共武汉市委政法委员会、武汉市法学会

  执行:长江日报法治传播中心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