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李沁雪 通讯员周哲 符双喜) “是否应当允许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方自由使用他人作品?”4月14日,在第十四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决赛中,正方西南政法大学与反方西北政法大学围绕这一辩题展开激烈交锋。双方均站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立场,深入探讨自由使用和限制使用的长远考量。
正方:允许自由使用,更能平衡AI发展与产权保护
正方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开篇即表明立场: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更能平衡AI发展与产权保护。
正方认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阶段不直接构成侵权,而AI技术通过人机协作突破创作边界,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带来文化市场质与量的提升。比如在绘画领域,曾获美国科罗拉多州数字艺术类第一名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就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一条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思路。
决赛正方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论辩。记者彭年 摄
“谷歌GCM让神经网络通过大量天气数据学习天气变化原理,30秒能够模拟22天的天气,效率超过了一切传统预测模型。”正方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深刻变革,更加需要推动建设与科技发展前沿相匹配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唯有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才能实现技术发展创新、社会整体利益、国家战略布局的齐头并进。
“人人触手可及的工具可以进一步扩大创作主体。阅文集团调研显示,自接入DeepSeek以来,‘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超过30%。它显著降低了创作的准入门槛,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仅局限于少数精英的专属领地,而是变得更加亲民和普及。”正方举例说明。
决赛正方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论辩。记者彭年 摄
反方:如自由使用易引发寒蝉效应
反方西北政法大学代表队则认为,限制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有利于推动形成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正当利益分配。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尊重原创者利益的社会秩序,如自由使用易引发寒蝉效应。”反方列举负面事例说明,原创社区网易LOFTER平台上线AI绘画功能后,大量用户因担心原创作品被作为训练数据“投喂”AI而选择注销。
决赛反方西北政法大学代表队论辩。记者彭年 摄
“允许未经授权自由使用他人作品将使得创作者的创作和分享意愿受损,人工智能也将因此失去长远发展的数据养料。”反方认为,信任危机的本质,是技术伦理与人类价值的严重错位。
“我们主张建立‘人本优先’的数字契约:在保障数据要素合理流通的同时,必须确立创作者对作品衍生价值的控制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共荣,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反方表示。
反方列举正面事例说明,武汉理工数传集团建立了首个出版行业大模型,使用名家名著、优秀作品集等素材进行底层训练,在保证作品原创性的同时,还能提升稿件质量。因此,人工智能和人类创作者合则两利、分则两弊,唯有公正共赢的秩序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决赛反方西北政法大学代表队论辩。记者彭年 摄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