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书屋。(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供图)
全文共5613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武汉的优势在于人才稳定性与成本可控性,“若行业周期漫长,武汉高校人才丰富、队伍稳定的优势就会显现。”
“在武汉做科技,既要学黄鹤楼‘把江山看了’的格局,也要有热干面‘三分钟拌匀’的狠劲,这座城从不辜负埋头做事的人。”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业军
责任编辑|钱炜
2025年4月1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一场特殊的面试正在进行。
“孵化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进,哪个更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向一位应试者抛出犀利提问。
这并非一般招聘,而是东湖高新区人工智能+办公室干部遴选的现场:十多位人工智能领域院士、企业家受邀担任考官,对候选人现场出题打分。面对院士的问题,一名27岁的年轻考生深吸一口气,回答道:“本地企业是生态根基,但招商能快速补链。建议以场景开放吸引头部企业落户,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孵化本土团队,形成双向驱动。”
话音刚落,企业家考官紧追着问:“若头部企业要求独家场景合作,挤压本地企业空间,你如何平衡?”
现场真刀真枪、气氛紧张,折射出武汉的魄力与野心:政府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广邀市场一线专家参与,为产业发展选拔“店小二”式的服务型干部。
这一幕,是武汉经济转型的缩影。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于4月27日召开,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等六大方面,首次引入“根企业”理念,希望培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企业。
这座历经风雨的江城正迸发出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共振的新动能,推动民营经济焕发新生。
商脉传承:从商贸到创意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之地,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自古商贸繁盛。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商人,大多带着直面挑战的坚韧,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从武汉起步的品牌,周黑鸭的甜辣口味天生带着地域烙印。在周富裕看来,武汉曾是码头城市,南来北往的人在此交融,而周黑鸭将甜与辣这对看似对立的风味巧妙调和,恰似城市包罗万象的气质。
上世纪90年代末,周富裕从同样依江而建的重庆来到武汉,开始做卤味生意。刚起步时,他吃过不少苦头:送货时被拖欠货款,甚至差点挨打;看到同行用低价劣质原料牟利,自己也曾因采购“仔鸭”冒充老鸭,导致顾客流失,销量从每天百只跌到只剩几只。挫折面前,他没有抱怨环境,反而琢磨出道理:做生意像江水交汇,要容得下困难,更要守得住本心。
痛定思痛后,周富裕立下规矩:宁可成本高一些,也要选成年老鸭,绝不以次充好。他每天盯着卤锅调试味道,跑市场问顾客反馈,慢慢攒起口碑。2016年,周黑鸭在香港上市,成为武汉民营经济的代表之一。后来,周黑鸭还围绕年轻人喜好不断创新,推出多元联名产品与特色口味,门店以工业风金属框架搭配暖黄灯光,营造“现代版市井”与露营场景,将武汉的烟火气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
当周黑鸭等一众扎根武汉传统商贸土壤的品牌以新消费为探索路径时,武汉的商业文化也正悄然向创意产业延伸。
2007年,王世勇毅然辞去上海的稳定工作,怀揣3万元返回求学地武汉创办两点十分动漫,因这里“大学生众多,创业氛围浓厚”。
不过,当时国内动漫产业尚未成型,公司一度难以为继。所幸赶上全国动漫产业的春风,武汉各区竞相建设动漫产业园,提供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等支持,为创业团队雪中送炭。2012年相关政策退出后,两点十分公司开始直面市场洗礼,痛定思痛之下走上原创之路。
低谷中苦熬七年后,王世勇团队终于迎来高光时刻:2015年原创漫画《银之守墓人》一经推出便蹿红网络,投资人接踵而至,公司发展再无资金之忧;团队首创国内“三渲二”动画技术,占据行业制高点;推出“动漫+消费品”跨界IP的《我是江小白》,成为近20年来最成功的动漫跨界营销案例。此后,两点十分动漫捷报频传:自研软件获全球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参与制作现象级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摘得“湖北省十大文化产业品牌”等殊荣。
从过去的草莽生意经,到跨界融合的IP经济,武汉民营企业一路走来完成了商业文化的迭代升级。
创意呼唤科技:硬实力厚植江城
武汉科教资源雄厚:全市高校多达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长久以来扎根江城,为国家输送了无数科研人才,也孕育了诸多改变产业格局的重大技术成果。
达梦数据库的崛起就是经典一例。1978年,年仅34岁的冯裕才放弃火箭发动机专业的“铁饭碗”,毅然来到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彼时的华科大计算机系简陋至极,连基本的软硬件设备都奇缺。为掌握最底层的技术原理,他与团队接下航天部门课题,硬是用机器语言在国产设备上开发出操作系统。历经两年攻关,他们成功让国产CPU、磁带机等在自研系统上运行。这段经历为冯裕才后来进军数据库领域打下基础——正所谓“操纵了硬件,才能驾驭数据”,他深切体会到底层技术的重要性。
后来,冯裕才将多年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武汉创办了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开始国产数据库的创业征程。创业初期,两次融资失败,公司濒临绝境,他带领团队靠自筹资金硬撑了下来。在多年技术攻关和市场打磨下,达梦数据库产品日益成熟,逐步成为国产数据库市场的中坚力量。
冯裕才的故事并非孤例。武汉厚积的硬科技实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结出了累累硕果:光通信、激光加工、生物医药、北斗航天……皆是全国瞩目的创新企业。依托几十所高校、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武汉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完备的产学研体系。
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程建伟表示,极目智能扎根武汉源于科研背景与产业路径的结合:“起步是在学校的小机房,两三个人开始做自动驾驶研发。目前95%的员工在武汉,100%的研发团队在武汉。”他强调武汉的优势在于人才稳定性与成本可控性:“若行业周期漫长,武汉高校人才丰富、队伍稳定的优势就会显现。”
近年来,这种深厚的“硬核”基因开始与创意经济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良品铺子这样的食品企业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改良配方、开发健康新品;两点十分动漫在技术研发上屡有突破,自研动画软件打破国外垄断,甚至将VR、AI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文博展览,创造全新业态。
另一方面,武汉的硬科技企业本身也在主动融合文化软实力,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提升价值链地位。达梦公司在巩固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信创”产业联盟建设,成为国产软件生态的重要品牌;一些新兴科企更是注重将产品故事化、品牌IP化,以文化为科技赋能。武汉的“软环境”与“硬实力”正形成良性互动: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创新灵感和市场土壤,科技硬实力则为创意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这种软硬共生的生态下,江城武汉孕育出一批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新型企业家,他们正成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硬科技浪潮下的创业者
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核”赛道在全国蓬勃兴起,武汉涌现出一批瞄准前沿领域的民营创业公司,吸引着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江城俨然成为创业者心中的热土。
生于1989年的熊鹏航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这位年轻的人工智能专家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选择在光谷创办灏存科技,主攻“可穿戴+肢体动作人机交互”方向。熊鹏航发现,在机器人与元宇宙领域,大多数公司都聚焦于“机器人的头部”——也就是视觉、语音等感知技术,而他要做的是填补机器人“颈部以下”的空白,让机器拥有精细敏捷的四肢。
灏存科技测试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小脑)。(受访者供图)
为何选择在武汉起步?熊鹏航表示:“我觉得光谷和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创业者正朝那个方向努力。”在他眼里,武汉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创新氛围浓厚,而且敢为天下先。
无独有偶,被视作“中国智能汽车计算芯片第一股”的黑芝麻智能科技,也将总部落子武汉。2016年,公司创始人单记章结束了在美国硅谷二十余年的芯片研发生涯回国创业,并将公司扎根武汉。
之所以选择武汉,因他深知其在科教和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武汉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人才供给充沛,我们和武大、华科、武汉理工等高校都有紧密合作;另一方面,武汉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也给了我们信心。”单记章如是说。
黑芝麻智能成立不到8年就迅速跻身行业前列,研发出多款车规级辅助驾驶芯片,拿下小米、腾讯、吉利等知名企业战略投资,员工规模拓展到近千人。2024年8月,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智能汽车计算芯片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如今,公司不仅服务汽车,也与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为机器人赋能智能“大脑”。
而支撑单记章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除了对技术的执着,还有武汉这座城市给予他的精神滋养。在他看来,武汉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正是码头文化孕育的那股不服输劲头,让他们在早期自研芯片架构连续数月攻关时顶住了压力;而大学云集、人才多元的环境,又造就了公司内部“技术民主”的开放文化,任何人都有机会提出创新想法,这种包容性与武汉自古南北交融的气质一脉相承。
在武汉,像熊鹏航和单记章这样选择扎根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聚焦的领域多为人工智能、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行业。
攀升鼎承科技就是武汉本地高校培养的新一代企业。2012年,攀升电脑品牌在武汉创立,一帮热爱硬件的发烧友从传统电脑城渠道代理起步,顺应电子商务兴起的大潮果断转型,成为国内DIY整机领域的领军电商品牌。
联合创始人刘立鑫回忆,促使他们下决心自创品牌、开拓线上市场,正是因为观察到武汉百万大学生孕育出的电商创业热情:2009年前后,武汉的电脑城附近涌现大批在校大学生开淘宝店卖配件,甚至不少传统电脑卖场从业者也下海投身线上,预示着行业规则的巨变。
现在,攀升鼎承科技不仅是全球定制计算机领域领跑企业,还手握287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探索国产无线短距通信技术领域,成为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星闪技术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具备低时延、高可靠性等优势,有望在短距通信领域拓展新应用。
这一系列成功案例表明,武汉正在成为有志青年“创业首选的落户地”。越来越多在北上广深历练多年的资深人士选择回流武汉创业,看中的不仅是相对低廉的运营成本,还有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生活环境,以及近年来持续优化的营商氛围。更重要的是,武汉市政府展现出的重视创新、尊重企业家的态度,给了创业者们莫大的信心和底气。
软硬共振的营商环境
有人将武汉崛起的一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称作“AI四小虎”:除了黑芝麻智能这样的明星企业,还有扎根光谷的传神语联(机器翻译)、元光科技(智能驾驶视觉)、模态跃迁(通用大模型)等新锐公司,它们各有所长,在芯片、大模型、自动驾驶、AI翻译等细分领域快速突破,展现出不亚于北上广深的新兴动能。
如果加上知名的新消费品牌周黑鸭、良品铺子,以及动漫行业的两点十分动漫,武汉的民营经济可谓是龙腾虎跃。这些“小虎”“小龙”所依托的,正是武汉多年来厚植的科教资源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政策制定到服务理念都在与时俱进,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同频共振。
2020年以来,武汉市把发展数字经济确定为主攻方向,并在2023年顺势将重心拓展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一以贯之,保持连贯。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武汉的发展方向已日渐清晰,顶层设计为民营经济发展描绘了清晰路径:一头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种苗”培育,力争5-10年内提升民营经济占比;一头抓龙头企业引进和本地骨干企业壮大,通过“根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整条产业链。
“根企业”意指那些深深扎根于武汉本土、勇于创新突破的企业,它们将像扎稳的大树一样,撑起产业的未来。武汉官方已明确提出,要“助推产生更多的‘根’企业,让这些企业在武汉萌芽出穗”。
黑芝麻智能CEO单记章表示,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武汉就像一片肥沃土壤,创业初期政府的税费减免和补贴犹如熬汤时的火候,帮企业度过幼苗期;只要耐住性子潜心打磨核心技术,不急功近利,等到“汤浓”之时自然会有市场埋单。
“在武汉做科技,既要学黄鹤楼‘把江山看了’的格局,也要有热干面‘三分钟拌匀’的狠劲,这座城从不辜负埋头做事的人。”他说。
“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氛围也正在武汉逐步形成。
走进市经信局一楼大厅,新设立的“企业家书屋”令人眼前一亮:书架上千余册商业管理、科技创新类书籍供免费取阅,沙发和咖啡吧营造出轻松交流空间。书架上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位推荐者——市里鼓励企业家们捐赠创业途中给予自己启迪的书籍,并设置“企业家荐书”专栏分享心得。此外,“企业家大讲堂”定期举行,邀请成功企业家现身说法,搭建政企对话的桥梁。
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在武汉,企业家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其经验和诉求受到尊重与重视。这种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沃土。
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市的资本环境也在进化。武汉历来国资体量较大,社会风投资本相对不足,科技型初创企业常因“融资难”而外流他地。针对这一痛点,政府正在发挥引导基金作用,未来将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发展耐心资本,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提高天使投资风险容忍度。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营造一个让风投愿意来、留得住的创业金融生态。上述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坦言,目前武汉创投基金管理人仅两百多家,数量和规模都不够,项目估值也普遍低于一线城市。但情况已在改善:2024年全市新增注册中小企业25.3万户,民间创业动能十分强劲。
一批标杆初创企业的涌现,提振了资本信心。例如武汉大学学生常元和团队创立的AI公司模态跃迁,一度遭遇融资困难,却在坚持技术攻关下等来了大模型风口,不仅拿到硅谷大咖陆奇旗下奇绩创坛数百万元天使投资,还在省市科技计划支持下实现产品落地,订单激增,成为本地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
有了模态跃迁的示范,武汉正吸引更多风投资本关注早期项目,“国企大树下的青草”创业生态也逐渐形成。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武汉软实力与硬实力交相辉映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政府、协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弘扬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切实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倾斜。两相作用,才使得武汉民营经济朝着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方向迈进。
正如那位面试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所期待的:本地企业是城市产业生态之根基。当无数扎根江城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武汉这片沃土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盈枝。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