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萌 万建辉
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5月21日下午,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行之际,“当好龙头 走在前列——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研讨会” 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全国知名专家、文旅业界代表齐聚一堂,为武汉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现场。记者彭年 摄
“武汉正迈向‘世界级’。” “武汉具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条件。” “武汉正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质的文旅道路。”在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提出众多好思路、好办法、好举措。
研讨会上,文旅业界代表听取专家意见。记者彭年 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吴承忠:
打造武汉特色文化IP
打造特色文化IP,赋予城市旅游目的地在世界中的独特性。吴承忠认为,武汉特色文化IP丰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势突出。
吴承忠建议,打造特色文化IP应采用国际化叙事,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和喜好,提升针对国际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他认为:“知音文化非常符合引领性的特色文化IP特质,知音文化蕴含了高尚的精神、动人的故事、真实的情感、高度的美感,容易在世界引起高度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
此外,可根据国际市场定位,制定符合特色IP相关的旅游营销策略。“利用武汉作为联合国设计之都的优势,设计能为全球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吴承忠建议,“以黄鹤楼、黄鹤、钟子期、俞伯牙、高龙、江豚、小龙虾和众多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符号为特色开发IP形象。”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武汉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舒伯阳:
战略=目标+路径
文化旅游业关乎国计民生、带动千行百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舒伯阳认为,目前文化和旅游业在扩大消费方面大有可为,旅游总收入规模庞大,其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 舒伯阳评价,近日发布的《武汉市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化了目标导向、项目支撑,满足科学的战略观,充分体现了“目标+路径”的合理性。
“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路径举措具体可行,在国际化层面提升中部地区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打造中部地区入境旅游门户枢纽,产业规模层面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在产业贡献层面预见了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阈值。”
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 郑晓云:
叫响长江文化高地
武汉,一个长江塑造的城市,滨江特色显著。借长江之势、长江保护发展之热,大力推进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大力促旅融合发展,将武汉打造成为一个长江文化高地。郑晓云表示,“武汉市历史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禀赋和当代发展的实力,与长江文化高地完全相称。”
“武汉文旅发展势头喜人,竿头仍可上步。”郑晓云认为,打造“大长江文化”品牌,将是武汉在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大长江品牌,就是植根于长江、超越地域、长江气派、能够成为长江流域典型文化现象、能够实现文旅融合、为民众所喜爱的文化品牌。
郑晓云建议,建设可打造“长江名人园”“长江民俗园” “中国大禹文化园”等新文旅融合项目,创办以“长江”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全球大禹论坛”、争办“世界水论坛”等国际大型论坛,吸引各国嘉宾来汉。
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薛兵旺:
让科技赋能红色文化
红色,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薛兵旺在研讨会上表示,红色文化资源是武汉重要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武汉在探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创新红色基因传播形式方面不断创新。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众多博物馆,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武汉拥有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馆藏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都是武汉文化的瑰宝,武汉正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让每一位游客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历史脉搏。”薛兵旺还建议,让科技赋能红色文化,开发“红色+剧本杀”“红色+元宇宙”等创新项目,通过实景剧、研学打卡主动传播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的IP化运营,助力红色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武汉大学数字商务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江:
构建“四位一体”数字化模式
武汉文旅具有比较好的数字化基础。“数字助力,突破传统文旅瓶颈,武汉可构建虚实共生的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吴江建议,可重点落地武汉文旅数据中枢、文旅产业互联网等项目,通过构建“一枢一脑一网一脸”四位一体文旅数字化发展体系,最终形成“科技赋能文旅,数字连接世界”的武汉模式。 面向武汉城乡全域,数智赋能文旅产业将推动新的深度融合,助力武汉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的全面打造。吴江认为:“基于AI大模型驱动构建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整合‘游江夏’‘木兰游’‘游蔡甸’等平台,打通城乡文旅产品供应链,整合采摘、民宿、非遗体验等功能,联动‘汉马’‘渡江节’等大型活动引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江敏:
“一桥两山”是世界级名片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纵贯长江江面,衔接武昌蛇山与汉阳龟山,形成了独具武汉特色的“一桥两山”旅游景区。
李江敏认为,“一桥两山”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必要途径,更是一张世界级名片。“站在长江文化传承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头,‘一桥两山’的文旅融合实践,将成为城市更新的示范窗口。”李江敏认为,该区域通过整合观光游览、文化研学、休闲体验等多元业态,将助力城市文化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的协同提升。
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邓辉:
推出四大旅游演艺品牌
如今,旅游演艺已成为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城市的一种时尚“标配”。彰显武汉特色,讲好武汉故事。“在武汉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的支撑下,发展武汉旅游演艺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邓辉认为,在演艺的题材上应突出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和江城文化,可以策划推出《大江东去》《楚风汉韵》《知音天下》《江城往事》四大旅游演艺品牌。将大型旅游演艺与东湖、古琴台、江汉路步行街等城市文旅地标相结合,行进式实景演艺呈现,通过旅游演艺带动吃住、休闲、娱乐、文创等多业态发展。
“当好龙头 走在前列”,让我们共同期待 一个“诗映江湖、韵动全球”的武汉,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旅的璀璨版图。
(值班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