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国际博物馆日|当大洋彼岸的独木舟停靠大湾区:一个文化“摆渡人”的博物馆梦

新闻中心 > 天下

2025-05-18 15:4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字体:

  编者按: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时光的容器,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切片——它们是非洲部落的雕刻密码,是南洋群岛的渡水记忆,更是人类跨越山海的精神坐标。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一位特殊的“文物猎人”,倾听他在全球化浪潮中打捞文明碎片的故事。

  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18日讯(记者 姚嘉惠 翁瑞峰)华侨城的展览尚未收官,刚从雨林深处部落“探访”归来的袁继新,已紧锣密鼓地向杭州转运物件,为下一场展览作准备。就在不久前,他人生的首次展览迎来了第1000位参观者。

  “这次展出的物件不算多,我在深圳有个仓库,那边的藏品更丰富。”站在那条历经7年漂泊才从缅甸抵达深圳的独木舟前,袁继新笑着邀请我们前往他的“据点”小叙。

  跟随袁继新来到他的“世外桃源”,千余件横跨20余国的藏品正静默陈列——斯里兰卡“现代设计之父”的传世家具棱角间凝着光阴,缅甸丛林深处的千年佛像衣纹里藏着香火气息,大洋洲4吨重的巨石雕刻还带着火山岩的粗粝感,最震撼的是80余条独木舟,木纹里嵌着人类逐水而居的迁徙密码。

  “前几天有村民路过,问我啥时候搬来的。我说‘住了十多年’,他瞪圆眼睛愣在那儿。”袁继新摩挲着独木舟斑驳的船舷,“可能这些木头太不起眼吧。”

  从珠宝匠人到文化猎人:一场跨越世纪的转型

  1993年,20岁的湖南青年袁继新攥着仅有的几百元南下深圳,在施华洛世奇工厂从蜡雕学徒做起。凭借对工艺的极致钻研,他很快成为珠宝代工厂主,高峰期掌管百余人团队,承接卡地亚、万宝龙等国际品牌订单。

  当同行沉迷翡翠玉石的暴利时,他在东南亚采购中偶遇原住民木雕——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纹路里,藏着比宝石更震撼的生命力。

  这场偶遇,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2000年前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关闭珠宝工厂,转向收藏人类学藏品:“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珠宝让我窒息,这些老物件才是活着的文明史。”

  从斯里兰卡雨林到非洲部落,他像猎人般追踪散落民间的文化遗珠。为从老挝运回一条被奉为“神物”的独木舟,他三赴原始部落,用半年时间与村民建立信任,最终以“不破坏信仰仪式”为前提达成交易。

  文明搬运工的生存法则:在险象环生中守护火种

  收藏人类学藏品,从来不是风雅之事。在缅甸,他曾因误触部落禁忌,被持弓箭的村民包围;在战乱国家,为运送一件文物,需打通军方、海关等多重关系;4吨重的巨石雕刻因超限运输,被困海关三年,最终动用两台叉车配合才艰难入库。

  “有次在非洲,因为交流出现了误解,当地部落里的人拿着石斧就冲了过来。”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构成他收藏生涯的日常。“就因为这些物件,我现在已经是个可以熟练使用叉车的老师傅了。”袁继新笑着说。

  深圳土壤里的文化实验:一个人的博物馆梦想

  选择深圳作为收藏基地,源于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90年代的深圳,只要你敢想就能扎根。我在这从学徒到工厂主,从机械的雕刻师到拥有三个仓库,见证了'梦想落地'的魔力。”

  他的仓库选址深圳郊区,既因这里毗邻港口便于运输,更因“移民城市的包容性能让多元文化找到共鸣”。

  说起二十年前的“无心插柳”,他的语气里带着时光沉淀的淡然:“那时做代工厂,为给员工解决住宿难题,见深圳房价低廉,便陆续购置了几套职工宿舍。哪里想到,在时代的浪潮里,个人的选择不过是顺势而为的浪花。”他望着窗外摇曳的椰树,忽然轻笑,“后来楼市剧变,这些房子倒成了意外收获。所以人在迷茫时,不必执着于看清时代洪流的走向,守住本心的节奏,有些美好自会不期而遇。”

  “我想建一座博物馆,让中国人不必远赴海外,就能看到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他环顾满屋的藏品,“全球人类学博物馆虽多,但国内寥寥无几,能系统展示世界文化的更是稀缺。”袁继新轻轻抚过一件来自非洲的木雕,“我现在的收藏涵盖20多个国家,比许多国外博物馆更完整——这样,我们的同胞就不必再为看世界而奔波了。”

  尽管现在面临每月10余万的租金压力、合作方卷款跑路的纠纷,他仍笑称“负债千万,藏品过亿,只是别人眼中的数字,我在乎的是这些文明碎片能否在下一代手中延续”。

  对话时代的收藏哲学:在功利主义中逆流而行

  当被问及“用亿元藏品换半亩方塘是否值得”?袁继新指向仓库角落的独木舟:“这条船承载着人类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勇气,你说它值多少钱?”

  在他看来,收藏不是财富囤积,而是与时间的博弈。早期他也曾追逐商业价值,靠珠宝代工、木材贸易完成原始积累,但如今更看重“不可复制的文化坐标”。“每件藏品都是打开特定文明的钥匙。”他感慨道,“别被市场估值绑架,真正的珍品永远在主流视野之外。”

  听着他坚持用高压水枪清洗藏品——“百年风雨都经受过,哪里需要过度呵护?”这种近乎粗犷的养护方式,恰是他对文物价值的另类诠释:活着的文化,不该被玻璃罩封存。

  只有走向历史的深处,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夕阳掠过仓库外墙时,袁继新抚摸着刚到货的柬埔寨吴哥石雕,眼中仍有少年般的炽热。这个曾在珠宝业呼风唤雨的商人,如今穿着30元一件的T恤,与野狗为伴,在5000件藏品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他的故事或许印证着某种时代隐喻:当物质浪潮退去,那些俯身拾捡文明碎片的人,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人类走了万年才学会包容差异,我只是个记录者,想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这或许就是一个民间收藏家,对这个时代最朴素的文化告白。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