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何冶 通讯员 崔亦灿
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恩施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清明前后,正是一年中恩施玉露生产最繁忙的时间。今年,恩施玉露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恩施市如何壮大以恩施玉露为代表的硒茶产业?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加工效率提升近50倍
位于恩施市白杨坪镇九根树村的湖北佰亿九州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6台整形机全速运转,紧张生产,仅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操作机器。蒸青、回潮、揉捻、动态脱水、造型、烘干、提香、精选、出厂,9道工序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仅需7名工作人员。
从业34年的佰亿九州茶业公司负责人袁红伍介绍,这套设备上线后,7名工作人员每天可生产恩施玉露干茶500公斤。此前,1人1天仅能手搓1.5公斤干茶,机器的应用使茶叶加工效率提升了近50倍。
“机器生产进一步提升了标准化水平,过去蒸青等环节主要依赖经验,现在只需将参数输入机器即可。”恩施市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农艺师何远军说。
恩施玉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蓝焙茶业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投产后,智能化生产线仅需两名工作人员,1人操作电脑,1人巡视车间。
清香扑鼻、回味甘醇的恩施玉露,其品质如何保障?
佰亿九州茶业公司在九根树村试点发展千余亩生态低碳茶园,采用“油菜+茶树”立体种植模式,油菜籽榨油,油菜秆用作茶树肥料;同时,禁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改用有机肥、生物防治和机械除草,确保茶叶品质。
“这几天,外地茶商纷纷来电订购茶叶。”袁红伍细数合作的茶商:山东烟台茶商王浩、陕西茶商陈丰茂、江西修水县茶商卢中粮……他们均在推介活动中结识,如今每家每年订购恩施玉露500公斤至1000公斤。
茶人心中的“娘家人”
“何主任,这是昨晚刚产出的恩施玉露和恩施金红,请您帮忙把关。”近日,恩施州聪麟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浩然拿着两袋茶叶,走进何远军的办公室。他说,恩施金红是他们新开发的红茶产品,必须让何主任把关,不然心里没有底。
2013年,谭浩然在恩施市屯堡乡车坝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茶,何远军多次前往,手把手指导茶叶种植技术、厂房生产线完善。
“何主任的电话24小时开机,有问题随时找他,他是我们茶人的‘娘家人’。”谭浩然说。
面对赞誉,何远军说:“为做大做强恩施玉露茶产业,恩施市出台了一系列利企惠企的产业政策和帮扶措施,我们做的就是为政策搭桥。”
近年来,恩施市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等,每年安排衔接资金5000万元以上,还争取了省茶产业链、鄂西南茶产业集群等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茶企做大做强。今年,为茶企争取帮扶资金9100万元。
“粮草”有了保障,恩施市还推出惠企措施:
每年安排固定资金,一方面对地方原生茶树群落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保护基地,另一方面对低效茶园进行良种化、标准化改造升级。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加工厂建设,进行加工生产线技改升级,鼓励茶企在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窗口。
持续举办恩施玉露茶商大会。大会期间,举办蒸青茶传承保护工作会、茶商对接会等活动,为茶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销对接。
一系列惠企政策和举措,为茶企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支撑。
“恩施市所有与茶产业相关的干部、专家,都是恩施茶人的‘娘家人’。”何远军笑着说。
合力扬帆向未来
“购置设备、技术改造投入了不少资金,为何还敢如此大手笔投入?”记者问。
“投入约400万元,是政府的帮扶政策给了我信心。”袁红伍现场算了一笔帮扶账: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约20万元、技改申报奖补资金约60万元、进入规上企业奖补资金25万元,100余万元的奖补资金缓解了企业因技改带来的资金压力。
“除了真金白银的帮扶,还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村里每年返还部分厂房租金作为奖补,镇财政所正帮我们办理另一处厂房的产权证。”袁红伍说。
蓝焙茶业负责人蒋子祥也有一本“暖心账”。智能化生产线投入1200多万元,虽然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提升了,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此时,各项奖补资金共350万元到位,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收购鲜叶时茶企压力最大,恩施市联合相关银行推出茶产业专项贷款,年利率3.5%,有效减轻了茶企资金压力。
2024年,恩施玉露入选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恩施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2亿元,恩施玉露年产量2890吨、年产值19.2亿元,授权企业增至70多家。
如今,恩施玉露产业稳步快行,好事连连:恩施市正计划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展恩施玉露品牌营销策划,助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将安排专项资金推进恩施玉露初加工产品多样化创新以及深加工创新产品研发。
政府与企业合力扬帆,恩施玉露前景更加灿烂。
责任编辑: 张家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