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我想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洪山区城管局驻新洲区石咀村扶贫攻坚工作队队员孙勇的帮扶故事

新闻中心 > 人文新洲

2020-09-27 14:4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荆楚大地上,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最后的攻坚战。武汉市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驻石咀村工作队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明确攻坚思路,完善脱贫计划,压实帮扶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在工作队中,有这样一名“年轻人”:他一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虽腿脚不灵便但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最终成为一名市政维修工并当上副队长;他扎根基层默默工作31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他,人称拼命三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谱写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他立志拼搏奉献,主动请缨奔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第一线;他进村入户扶贫扶志,高质量完成脱贫出列任务,村支书请求帮扶单位一竿到底不要换人。

  他叫孙勇,50岁,是洪山区城管局驻新洲区旧街街石咀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说他年轻,是因为他做事风风火火,总有使不完的劲。

  扎根基层33年的“拼命三郎”

  孙勇1986年进入洪山区市政维修队工作,从事道路养护:白天接警、出警、处警,晚上维修道路。孙勇一般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下班后回家吃完晚饭,晚上八九点就要上路作业,最佳作业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车少人少,有利于沥青摊铺。忙到两三点下班是常态。即使是当上了副队长,他也没有离开过一线,一定会到现场督促施工,确保安全施工、作业质量、按时完工。

  结婚头一年,孙勇老往工地跑,妻子多有怨言,不过后来妻子了解了市政维修工作的性质,也理解体谅了孙勇半夜回家的辛苦,后来甚至都习惯了孙勇不在身边。

  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他要翻身份证才知道。儿子的生日他只记得是2001年4月。但2001年6月18日,他永远记得,那是他入党的日子。入党后,孙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更狂热,对自己也更加严格要求,同事们暗中送他外号“拼命三郎”,对于外号他只是会心一笑。

  33年扎根一线默默工作,孙勇无怨无悔,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儿子辅导功课和沟通感情,这方面妻子付出最多,以致儿子上高三了,父子彼此之间有时还存在莫名的陌生感。

  33年间,孙勇拿到了工程师资格证和道路养护技师资格证,因工作出色、技术过硬,被提拔为市政维修队副队长,后又被调到洪山区城管局清扫二队任副队长。

  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当新洲人

  石咀村有贫困户15户37人,洪山区城管委结对精准扶贫新洲石咀村始于2015年。2016年,洪山区城管委安排驻村干部“换防”,孙勇闻讯主动请缨。领导起初考虑到孙勇腿脚不灵便并未立即应允,后来见孙勇一再坚持决心大意愿强,这才答应由孙勇和另他的徒弟惠志鹏前去“接防”,孙勇正式成为驻村工作队队员。

  2016年7月25日,孙勇来到石咀村才发现,这里比想像的还要难。村里的办公房墙壁发霉四处漏雨无法住人,村里办公楼前的活动场泥泞不堪坑洼不平,没有像样的厕所只有旱厕,没有卫生室,没有垃圾箱只有垃圾池,没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村里村民还住土砖房……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捋起。

  但这没难住“拼命三郎”,他带徒弟到两公里外的新洲旧街街菜市场附近租房住下。安顿好之后立即投入工作,开展入户调查。这其中有个细节值得一说。最初孙勇师徒二人去贫困户“家访”,一开口就是普通话夹着武汉腔,起初村民还以为他是来拆房子的。闹了这一出笑话后,孙勇师徒决定入乡随俗,先从语言上进行改造,二人学起了新洲话。到现在,孙勇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新洲方言。

  语言无障碍,大大提高了工作进度。在村两委及洪山区城管委、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为两户村民修好了水毁的房屋,实现了贫困户住有所居;为村里捐助了14个勾臂垃圾箱、4个带盖垃圾桶、3个果皮箱,各组弃用露天垃圾池不再有暴露垃圾,终结了穿防水服踩三轮车清运垃圾的历史;贫困户的土砖房变了样,不再害怕雨水;建起了卫生室,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远门就近就医;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添置了52寸的大屏彩电;改造优化了办公场所、硬化了集会场地;建起了图书室;安装了“豪华阵容”的健身器材;安装了路灯。2017年6月,师徒两人终于搬回村部里居住。

  2015年至2018年,洪山区城管局自筹扶贫资金投入石咀村。建起了产业基地,百姓大舞台,医务室,老年活动中心,添置了垃圾车和垃圾箱,改造了贫困户的危房。村庄越变越美,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产业精准扶贫,提前实现“双脱贫”

  周一至周五,孙勇都会驻村,碰上迎检,或者是贫困户家中有事,孙勇周六周日都得加班,不能回中心城区与妻儿团聚。石咀村是湖北白茶原产地,当地种植茶叶也以白茶、黄金茶、绿茶为主。孙勇每天的早课就是到村里的茶山茶园巡逻一次,看看茶苗生长情况。

  “守着金山不见金抱着金碗吃不饱”,是孙勇初到村里时,对该村的定义。不过经过几年的扶贫工作后,这个定义悄然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年来,他与村两委等一道为村企联营奔走,结合当地茶产业实际,为村民购买茶苗,以茶树和土地入股到大雾山茶厂,村民不仅可以享受保本分红,还可以到茶厂务工,得到代加工、技术培训等等。村集体两年来也投入资金30万入股茶厂,享受保本分红。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村里共有茶叶基地面积1350亩,其中贫困户37亩、村集体100亩。村企联营后,又新建了U型渠、机耕路、新型喷灌设施等。据村支书刘明望介绍,仅茶叶一项的收入,在实现村企联营后,村民的收入就比原来翻了一倍。

  通过村企联营产业扶贫项目,包括15户贫困户在内的338户村民受益,全村人均一年实现增收6000元,村集体实现年收入13.8万元,2017年底石咀村已实现“双脱贫”。

  洪山区城管局结合实际,还强力推进“三乡工程”,如何把“市民下乡”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村两委和扶贫攻坚工作队入户调查统计,整理出33户共3000多平方米的闲置房。将市民引进来,还得自己先走出去,洪山区城管局拿出资金,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配合下,专门拍摄了“田园石咀欢迎你”的宣传片,向外界推介石咀村的田园风光、人文景观、产业旅游等资源,全方位展示石咀新农村面貌。

  一串“违规”的柿子

  如果说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是“看得见的、算得出的”,那通过扶志和扶智后,贫困户的致富信心却是“摸得着的”。

  2017年上半年,武汉市精准扶贫巡视组到石咀村巡视督察扶贫工作,当巡视组来到贫困户王稳山家时,67岁的王稳山拉着巡视组领导的手连感谢:“现在不兴磕头了,要是兴磕头,我一定要给你们的扶贫干部磕几个头,感谢他们。”王稳山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孙女,村企联营后,他家的土地、茶苗入股茶厂,自己种的散茶茶厂也收、还可到茶厂打工,一家人的收入稳定下来,生活有了保障,对培养两个孩子也有了信心。

  11月7日早上,孙勇、惠志鹏师徒二人街到旧街街去买菜。偶遇了石咀村村贫困户、80岁的王先耀老人。老人当时提着很大一篮子菜,孙勇派徒弟上前帮忙。原来,老人第二天就要过80岁生日了,女儿不在身边,所以就自己提前上街为生日当天迎接女儿和其他亲朋做准备。师徒二人将老人送回家后,老人说要留二人吃饭,孙勇说不给群众添麻烦不能违规,老人只得作罢。后来老人又从屋里提出一串柿子送给他们,孙勇又说这可不行。这下老人不依了,说“你是干部就不给你,我给小惠,我喜欢这个伢,再说这柿子是自己种的,又不是买的,要是再不收下就是瞧不起我老头子了。”最后,师徒二人只得收下了这串“违规”的柿子。

  还有个故事,跟村支书刘明望有关。当初孙勇到石咀村后,因为性子有点急、有点直,“擂得太紧”让刘明望有点受不了,孙勇周末回家之前,都会给刘明望布置“作业”。但后来,相处久了,刘明望觉得孙勇是一心扶贫、真心扶贫、真心为了贫困户,后来也理解了,相互也多了些理解。孙勇虽然“烦人”,但刘明望还是“服他的周”。有次刘明望不知从哪儿听说洪山区城管局要把孙勇调回去,这下他可急了,悄悄找到洪山区城管局领导,要求不能换孙勇回去,要“一竿子插到底不要换人”。

  眼看石咀村已实现“双脱贫”,欣慰自不必说,不过他并没有打算就此撤退。政策不变、队伍不散、人员不撤、干劲不松、力度不减。孙勇说,自己想坚持到2020年之后再走,围绕精准扶贫还有很多事要做、可做。孙勇说:“我想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