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以经济“活化”文化丨长江评论

长江时评 > 100℃

2025-04-16 09:1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建筑老街区浓缩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风云和文化积淀,是城市记忆,也是宝贵财富,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活化利用,让它们在当下焕发新生机。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老建筑老街区蕴含着城市不同时期沉淀下来的历史信息、生活气息和文化风尚,是武汉颇具特色、富有故事的地方。它们仿佛时空的容器,盛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乡愁。武汉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和街区的资源作用,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让它们成为武汉人的乡愁寄托和外地朋友的难忘记忆,成为武汉文化旅游的软实力。

  对于老建筑老街区,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还要面对“修缮保护之后”的课题。简单空置不算是活化利用,设立博物馆等展馆也不是唯一的利用方式。活化利用关键在“用”。武汉巴公房子、咸安坊、昙华林等“活化”案例表明,以经济“活化”文化,能够探索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丰富路径,给人们带来实践的启示。

  “活化”要尊重和延续历史文脉,在传承中活化。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老建筑老街区是为过去之用而建,它们的活化利用应建立在历史文化和气质的传承之上,而不是生造一个“飞来峰”。例如,巴公房子过去是公寓楼,今天变身为现代酒店,延续了建筑的居住功能;咸安坊过去是生活片区,是中国现代城市生活的早期样本,今天成为首店汇集的潮流之地,就不是偶然的;昙华林过去是中西合璧,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今天则成为城市生活和文化创意的荟萃之地。

  “活化”要善于与经济活动结合,在利用中活化。老建筑老街区本身就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例如巴公房子的修建就有当年汉口茶叶贸易的背景。所谓活化利用,某种意义上就是活在当前、用在当下。这就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元素,同时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巴公房子、咸安坊、昙华林正是通过活化利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商业消费紧密结合,而没有尘封在人们遗忘的角落,激活成为网红打卡地,频频出圈。

  通过创意的赋能、科技的加持、服务的提升,用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老建筑老街区必能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和生命力,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的“含文量”、历史文化的“含金量”。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