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支持科研身先行 27岁姑娘愿“百年”后捐大脑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4-16 06:39 来源:
【字体:

  (武汉晚报记者 武叶)“我是一名27岁女性,希望百年之后能将自己的大脑捐献出去,用于科学研究。希望获得您的指导,办理无偿捐献手续。”4月9日,设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中国人脑库中心,收到一封特殊的电子邮件。

  邮件主人小陈是河南人,目前在北京从事糖尿病教育及相关志愿者工作,记者昨辗转联系到她。

  “我在医学院上大学,读的却是非医学专业。那时听医学生描述做人体解剖的情景,我吓得几天吃不下饭。”电话那头,小陈爽朗地笑了起来。她说,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对生命和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百年之后,与其把躯体毁掉,不如把有价值的部分捐出来,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她坦言,让她产生“捐脑”想法的,是一本名叫《生之愉悦》的书。书的主角,是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故事内容,是分享如何面对疾病与人生。书中提到,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不足,因此对众多神经系统疾病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多人加入无偿捐遗队伍,提供脑组织用于科学研究。

  “这是我们第一次收到外地志愿者发来的申请。”中国人脑库中心主任戴甲培教授介绍,中心2007年成立,至今收集到1200多例人脑,供给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做研究。志愿者当中年纪最大的84岁,最小的出生仅5天。

  他说,认识人脑,对弄清楚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和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心脑组织主要来源是法医尸检和遗体捐献,每年收集60例—8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组织样本最为紧缺。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组织,至今尚无一例。

  戴甲培介绍,异地捐献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小陈的心愿可以在武汉达成,工作人员将尽快与她联系办理无偿捐献手续。他说,“捐脑”最佳时间是死亡后8小时内,但只要不超过24小时,仍有研究价值。

  责编:宗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