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扎染、织锦美呆了,赶紧来感受传统服饰的美!
长江网10月13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10月13日,长江流域十五省市传统服饰非遗展馆内,人潮涌动。汉绣、苏绣、湘绣;瑶族织锦、荣昌夏布;藏族、苗族、彝族等各具特色的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展,精湛的织造、染整、刺绣技艺,吸引着市民驻足围观,拍照声、喝彩声、点赞声不断。
到访三十多个国家“被围观”
焦宝林扎染的世界美呆了
焦宝林扎染传承人焦会葺和她的作品“秋韵” 记者李英波拍摄
色彩斑澜,造型华美,焦宝林扎染展区的“镇馆之宝”——秋韵晚礼服连续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3日来到长江流域十五省传统服饰非遗展馆,让市民大饱眼福。
这款礼服创作于2001年,是南通扎染艺术中的精品。它采用扎染手工技艺中典型的呗绞扎结方式大小穿插,手工富于变化,泼染数色相间,有泼墨淋漓之感,立体感极强,远远望去,飘然欲仙,令人称奇。
焦宝林扎染传承人焦会葺介绍,“秋韵”是件纯手工原创作品,因为作品很珍贵,在五天展会中,“秋韵”将采取不定期方式展出。
据了解,作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扎染艺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次将有上百件焦宝林扎染作品会陆续进行展出。
200年前瑶族织锦“三寸金莲”
传递五代人首次亮相展会
左边的瑶族织锦儿童“狮子头”帽也有几十年历史 记者李英波拍摄
瑶族织锦“三寸金莲” 记者李英波拍摄
瑶族织锦传承人陈春秀,第一次走出家乡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参加非遗文化展。她带来的织锦作品极具“穿越”感,制作于200多年前的“三寸金莲”“狮子头头巾”“福袋”,和现代瑶族织锦创意作品,相互交融,引得市民“睹物生情”。
陈春秀介绍,这件“三寸金莲”在她们家最少已传递了五代人。瑶族织锦技艺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三寸金莲”的制作时间,也是家族织锦技术处于鼎盛的时期,虽然经过了两百年的历史,除了有的地方开了线外,其它布料基本保存完好。“这也可以证明,瑶族织锦技艺的精湛和严谨”。
市民周女士,自小在湖北三峡一带长大,她告诉记者,看到瑶族织锦,就想起来年轻时在老家纺线织布的情景,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自己“纳”鞋底、“上”鞋梆做鞋的老习惯。手工做出来的鞋穿着特别舒服,还有着浓浓的家乡味道。
责编:陈辰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